一场名为“携手同行”的中越联合军演,最终却演变成一堂由中国主导的“实力教学课”。当越方将领坦承被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震撼”,并清醒认识到巨大差距时,这场演练的真实意图,以及它将如何重塑两国关系与地区格局,正浮出水
一场名为“携手同行-2025”的陆军联合演练,于七月底在中国广西崇左落下帷幕。这本是中越两国历史上首次陆军层面的合作,旨在促进军事交流与经验分享。
然而,演练结束后的总结会上,越南第一军区副司令阮文历少将的发言,却透露出与“携手同行”口号截然不同的信息。他坦率承认,越方官兵对中国军队的新式装备与人员能力印象深刻,并清醒认识到双方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当合作的表象与压倒性的技术鸿沟并存,一个疑问自然浮现:这究竟是一次平等协作,还是一堂由中国主导的“教学课”?我们不禁要探究,中国究竟想通过这场演习向越南传递怎样的信息,又将如何重塑两国在微妙地缘棋局中的未来关系?
此次联合演练中,越南人民军从近距离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他们目睹了侦察、伪装、无人机操作、射击、急救以及防化、后勤等多个科目的协同演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展示的新式无人机、先进军用载具及其内部配套设施,给越方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装备体现的信息化、体系化、无人化作战特征,对长期停留在传统战术思维的越南军队而言,无疑是全新的视野。
阮文历少将的公开表态,不仅肯定了演练提升越军协同作战能力的作用,更关键在于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中方军事素养与能力的深刻体会。这标志着越方高层首次如此系统性、近距离地感知到与中国军队的实际差距。
分析人士指出,中越两军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差约二三十年。这并非简单的装备新旧问题,更是战争哲学、军事工业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代差。
以越军陆军主力装备为例,其主战坦克仍以老旧的T-55和59式为主,仅有少量T-90S。步兵战车也停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制BMP-1和BMP-2水平,炮兵部队缺乏现代化的自行火炮。
反观中国军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并正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我方官兵甚至需要手把手教授越军使用无人机,这不仅是操作层面的指导,更是作战理念的直接传递。
演练显示,越南军队仍处于“摩托化”阶段,而中国军队已迈入信息时代。这种差距,是质的鸿沟,而非量上的简单加减。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演练中并未出动最顶尖的主战兵器,就已经足以造成如此震撼。
有分析认为,此次军演是中国精心策划的一次“实力展示”,其战略目标是让越方“畏威怀德”。这并非单纯的军事威胁,而是通过彰显无可辩驳的绝对优势,来引导越南做出更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合作选择。
中国此举旨在“校准”越南对两国力量对比的认知。长期以来,越南在地区事务中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亲身体验这种实力差距,可以促使其更加务实地考量自身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定位。
在中越两国地理相邻、政治体制相似且经济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这种实力展示并非孤立行为。它旨在为未来更深层次的经济与政治合作清除障碍,确保双边关系建立在清醒的现实主义基础上。
此次军演也迅速引起了美国的关注。接受彭博社采访的美国军事专家,将其解读为中越两国在应对外部经济压力下深化防务关系的表现。
彼时,美国正试图通过关税等经济手段向越南施压,以在地缘政治中制衡中国。美国希望拉拢越南,甚至推动其成为某些产业链的转口中心,从而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然而,越南的战略困境在于,其经济发展对中国存在高度依赖。同时,此次军演所揭示的残酷军事现实,使得越南难以承受大规模牺牲中国利益的代价来完全满足美国诉求。地理上的宿命、经济上的依赖,加上军事上的清醒认知,让越南在中美间寻求平衡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北方邻国的感受。
这场为期十天的中越联合军演,与其说是对等合作,不如说是一次由中国主导的战略性“教学”。中国通过一场无可辩驳的实力展示,为中越关系设定了一个新的基准线。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强权政治的回归,而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秩序中,用实力为邻国提供一种确定性。它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合作远比对抗更符合越南的国家利益。自此,“携手同行”的道路上,方向盘的掌控者已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