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山东电视台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主持人,你有没有点小激动?有没有那种回忆杀瞬间冒出来?小时候看电视的你,还记得哪个名字一提出来,全家人都默契点头,有点像约定俗成的饭桌谈资,无论啥频道,只要是“他们”出现,那气场就跟过节似的,电视机前坐得端端正正,仿佛一场省内“明星见面会”在你家客厅悄悄开场。
可问题来了,山东这么大,电视台的主持人那么多,谁才是真的“最有牌面”?你要说评选史上(含有线台)十大最知名主持人,这事,就不只拼节目和奖项,更多还是人情味,乃至某种意义上的陪伴感。是不是觉得有点小悬疑?是啊,这榜单背后的门道,远不止一纸名单那么简单。你说“最知名”,是拼广告上榜率吗?是比赛得奖的数量吗?还是观众心里的分量?真的,最知名,最被提起,最有故事——其实是那些在人们心里活成了“老朋友”的人。
咱就顺着这“悬疑线”延展一下吧,先问一句:你记得自己的童年饭桌,沙发上,是哪张“电视脸”陪你长大的?是不是阿速,是不是书匀,是不是顶着各种奖项的小溪,还是舞台上最能闹腾的大冰?要说山东电视台的主持人,个个不简单,谁都有让人一下子记住的“高光技能”。但是这“高光”的形成,不光靠个人努力,更和时代和观众的化学反应有关。你翻翻每个人的履历表,奖项、经历、节目,长枪短炮排着队,跟过年似的。可要真讲故事,讲那种“电视里永远有一个人在等你”的感觉,只有在这些人身上,才能翻涌出你记忆里的柔软高光。
比如阿速,京剧演员出身的人,能在《生活帮》栏目做三年日播民生新闻,这事本身就挺难想象的,天天直播,没个假期,说不定咱们还偷懒看个回放,人家一直站在直播间,真就一“帮到底”。这帮里,既有速说速办的“答应你就干”,也有圆梦行动的默默付出,还不时地掺杂着一点文艺范儿,毕竟人家京剧底子,歌手身份,在主持里混搭出自己的气场,这谁顶得住?说到底,阿速给观众的是一种很踏实、很温暖的存在感——有事找他,心里就不虚,像老邻居,像你家院门口那个肯帮你跑腿的好哥们。
再瞧王羲,朝九晚五做新闻主播不是新鲜事,但你把荣誉头衔一字排开,什么“爱岗敬业”标兵、“双十佳”、优秀党员,齐鲁频道金牌记者,这些帽子光念出来都让人喘不过气。而她的节目《小溪办事》,你听名字就知道,“小溪”流不息,事儿不断,民生话题一件件快刀斩乱麻,老百姓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糟心事,找小溪,总能扒拉清楚。新闻,一个字“真”,再加一个字“快”,能做到这俩的,基本就能让人认定是靠谱主持人了。奖项是一回事,观众心里的分数才是天花板。
李毅呢?既是主播也是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还当过奥运火炬手,这身份转换的速度可真是“山东速度”。春晚分会场主持人、《山东新闻联播》《风云鲁商》核心业务,这种履历大长卷,你看着就头晕。但其实,最让人服气的是她能并行不悖地兼顾各种身份,既把新闻人的冷静和敏锐拉满,又能随跳舞台剧时放飞自我,这种“斜杠青年”的操作在省台里挺稀有。你点开她的《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收视和话题都在线,创新能力不容小觑,节目奖项拿了不少,观众记住的是,她在屏幕上那份从容和专业。
关于李鑫,你能从综艺频道的《我是大明星》里认识他的幽默和亲民,也能看到他后来转战湖南经视的“全鑫生活体验官”,一个人横跨两地电视生态,能一直活跃,这点本身已经不容易。再说书匀,从齐鲁频道早安新闻到各种公益活动,到济南站奥运火炬手再到师范学院的公益使者,身份变换和节目更替,观众对她的记忆一直都在——新闻主持人那种干净利落和正能量,真的是很有“山东味儿”。
小么哥张勇可就更接地气了,原本济南军区文工团的曲艺演员,拜了著名相声演员为师——一口山东快书,电视上嘚啵嘚啵说段子,说笑间把山东大地那点本帮幽默和实在揉合进每一期《拉呱》,你说这算什么?是山东电视界的“草根英雄”,也是无数观众的“家庭笑点制造机”,谁家没跟着他乐过几回?
李敏的历史贡献更是让人肃然——拿奖拿到手软,各种金话筒、星光奖,主持的节目斩获多项星光奖和省级精品工程奖。但你问问山东的老观众大爷,大妈,还能记得她在齐鲁交响这样的大型节目里镇场的样子,那是老派主持人最能让人信赖的符号:专业、稳重、气质独特。奖项是赞歌,观众的记忆才是真实的赞美。
刘敏则是山东卫视引进的外省主持典型,湖北人,却能在综艺节目《阳光快车道》里跟大冰搭档,把山东和湖北的文化气场,汇成一道荧屏风景线。光这跨地搭档,就属新鲜事了。她后来演电视剧、客串综艺,成了演员主持双面手,这种转型能被全国观众接受,说明专业功底够硬,影响力已经破圈。
辛凯那边,音乐频道主持、选秀节目主理,各种荣誉奖项拿了个遍,从综艺到脱口秀再到选秀、娱乐、影视,无缝转换不掉线,这种复合型主持人,是山东电视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焦点人物。他既能在舞台上当“音乐大咖”,又能在主持人队伍里玩转轻松话题,可能你记不住他演的所有剧,但他的镜头一闪过,山东观众就有种“电视老熟人”的既视感。
至于大冰,本来是山东卫视主持人,后来摇身一变成了摇滚民谣歌手、作家、油画师,在丽江开LiveHouse酒吧,说起来更像是“生活玩家”,他的那些作品,不管是音乐、文学,还是社交网络里火遍全网的直播段子,总能在不同领域刷存在感。最神奇的是,他始终跟山东媒体和观众保持某种若即若离的联系,让人觉得这个人像山东卫视养出来的“斜杠传奇”,无论你在哪个圈层,总能听到点关于大冰的江湖故事。
奔着这个榜单看下去,最大的线索其实不是他们干了什么、得了什么奖,而是他们“怎么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主持人,有的专注民生,有的主攻娱乐,有的在新闻战线稳扎稳打,有的舞台上嘻哈调侃,有的跨界出圈玩音乐、做文学——他们看起来很不同,实际却共同构成了山东电视台的独特气质:可靠、亲切、专业,还掺杂点小幽默。
那咱就再扒拉一层谜底:什么让他们不只是“节目完成者”,而成为省内老少通吃的“人气担当”?其实,就是在节目中,他们做的不光是主持,更多像一种与观众深度同频的沟通。他们会主动帮忙,会替观众发声,会在讲新闻的同时真心流露情感,会在逗乐中又不忘插科打诨,把山东方言和文化穿插得炉火纯青。电视这东西,早些年还讲究“一家一聚”,现在是碎片化时代了,但这些人依然能让观众愿意停下手头的事,拿个遥控器守着他们出现。这种信任感和陪伴感,奖项什么的都不顶用,说白了,是“老朋友效应”。
过了这么些年,有的人慢慢淡出了屏幕,有的开始做新节目,有的跨界成了“网络红人”,有的继续坚守新闻一线,不管怎么变,山东观众心里的“十人殿堂”始终存在。如今再盘点这些主持人的职业旅程,你会发现——真正让他们闪光的,是那种不管节目如何更替,平台如何变化,总能用内容和态度把观众的大门打开。民生节目里的暖心关注、综艺舞台上的幽默互动、新闻主播的沉稳耐心,还有跨界大咖的自我突破,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山东电视人共同努力的一片回忆和青春风景。
说到底,山东电视台这几个主持人,他们背后其实撑起的不止是几个节目、几个获奖证书,更是一份难以言说的地域温情和观众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也都有被调侃和怀念的段子,无论是哪种风格,哪种气质,都是“山东味儿”不可复制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故事,到今天还值得被翻出来说说、记一记。其实所谓“十大最知名”,拼的真的不是数字,而是那种时间和情感堆积生成的“荧屏老友记”。
讲了这么多,你心里该有点数了吧?那问题又来了——你最喜欢的山东台主持人是谁?你有没有哪个名字一提,就忍不住回忆起一段独特的观众生活?毕竟,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里,总有那么一两张荧屏面孔,陪你度过了无数个饭点和无数个夜晚。
你怎么看?你心里觉得最能代表山东电视台气质的是谁?你愿意在留言区分享一下你的“青春记忆杀”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