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诗仙”李白,极狂妄的一首诗,后世无人敢这么写

发布日期:2025-08-30 03:11:43|点击次数:107

提示: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历时一年精心打造,建议从第一章节开始跟进阅读。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不久洛阳沦陷,战火战蔓及中原。

次年,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李隆基听信杨国忠谗言,仓皇出逃,准备避难蜀中。行进马嵬驿时,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东宫宠宦李辅国密谋,欲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并上报太子李亨。

随后,杨国忠父子被戮,陈玄礼又逼李隆基缢死杨玉环,哗变才算平息。李隆基执意迁往蜀中,百姓跪在马前,求天子不要放弃国都,置祖宗基业于不顾。无奈之下,李隆基留下李亨,独自入蜀。

当时,李亨几次欲请旨追随圣驾,却被李辅国拦下,后李亨转战朔方,在杜鸿渐、裴冕等大臣的拥立下,于灵武称帝,是为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见局势已经无可挽回,李隆基只好派韦见素、崔涣前往灵武下册表,承认了李亨帝位的合法性。

此前,李隆基入蜀后,下旨命各地诸王自行任命属官和本路郡县官,高适上表劝谏,然李隆基未纳。

时永王李璘镇荆州,兼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见江淮地区财富如山,便起了窥伺江左的野心。李亨得知消息后,下诏命李璘前往蜀中觐见,李璘不但未领旨,反而大肆招兵买马,并邀请李白入幕。

当时李白与宗夫人在庐山避乱,收到永王璘的来信后,李白欣喜若狂,以为可以一展壮志。然而宗夫人却提醒李白,肃宗已经称帝,投靠永王未必是良策,可能会因此惹上麻烦。

自出翰林后,李白始终郁郁难平,甚至想过从军,在蓟北苦练骑射,只是机会寥寥。如今得皇子青睐,对56岁的李白而言,可谓天赐良机,于是匆匆忙忙上路,临行前还给宗夫人写了一组《别内赴徵三首》,其中一首为: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傥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从诗中就能看出,李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并一口气为永王写了十一首赞歌,其中不乏僭越之语。可李白还是太浪漫主义了,没有洞察出此行的凶险,等到永王叛乱,后悔也来不及了。

公元757年,高适领淮南节度使,与韦陟、来瑱共同平永王乱,几乎没费多大周折,永王就被杀死,而李白也因附逆罪在浔阳下狱。

在狱中,李白因与高适是故交,曾向高适求救,高适未能施以援手。后来,经过宰相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李白才被释放。

有部分史料记载,当时是郭子仪为李白作保,李白才得以出狱。这种可能性不大,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在守母丧,后临危受命,出朔方节度使,根本无暇他顾。尤其朔方属关内道,而浔阳属江南西道。

同时,李白曾有多首诗寄宋若思,若真是郭子仪参与营救李白,李白当有诗感念。

出狱后,李白入宋若思幕府,代宋若思执笔,为自己写了一封自荐表:

“臣所荐李白,实审无辜。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

若无此表,肃宗可能还想不起李白,毕竟此时天下依旧大乱,四方战火不断。此表一上,肃宗下旨,将李白流放夜郎。

这一年,李白已经58岁。

幸运的是,公元759年,关中大旱,肃宗大赦天下,当时李白在奉节,得闻消息后大悦,作《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后,李白回到江夏,又返归庐山,与宗夫人团聚,并写下一首极为狂放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卢虚舟,李白的好友,出“范阳卢氏”,官至殿中侍御史,数年前,两人曾同游庐山。

诗文大意可解为:

我本是陆通那样的楚国狂人,敢高歌嘲笑孔子为求官而四处奔走。清早离开黄鹤楼,手持仙人之杖,至五岳寻访道友不辞路远,因我一生喜入名山。

秀美的庐山就矗立在南斗星宿旁,五老峰九叠屏云蒸霞蔚,与鄱阳湖水相互映衬,波光粼粼。铁船峰与天池直入云霄,瀑布如银河倒悬,飞泻直下。香炉峰高耸,山峦叠翠,郁郁苍苍,霞光漫洒,美轮美奂,连鸟儿都飞不过去。

登高远望,这天地间的壮景,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暗云万里,山河九曲,翻滚着涌向雪山。喜欢庐山俊秀的风光,每每为其歌唱,身在其中,心神清静,前朝谢灵运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却被青苔掩盖。我欲求金丹,忘却这世俗,在彩云中与仙人相遇,手持芙蓉遥拜玉京山。我与仙人约好了在九天会面,希望你能与我同游太虚。

从诗中不难看出,此时的李白已经放下执念,不再一心想着入仕,尤其这一年他已经60岁,距离人生结束还有不到两年。人生此一时彼一时,不惑之年后,李白入翰林,得天子圣眷,风光无限。然而短短两年,李白又被赐金放还,大梦一觉倏然醒,万事皆成空。

本以为,可以随永王璘再次建功立业,却不曾想永王造反,自己坐罪下狱。

正因为如此,遇赦后的李白豁然开朗,不再执念曾经的阙下之志,只求能逍遥于天地间。这样豪放不羁的李白,才是大唐的“诗仙”。

本栏目历时一年精心打造,建议加入收藏,从第一章节开始跟进阅读。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