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文/编辑:nirvana(涅槃说史)
(文章自己写的,图片有些是AI的)
唐代疆宇弘阔、文武并盛。
近三百年间,论四川之局,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大唐西川节度使韦皋。
自贞元元年起,他镇蜀二十一载,以一省之力扭转西南:服南诏、挫吐蕃,招抚诸部、整饬军政,开驿通道、重启南方丝绸之路,宽赋抚民、兴农济用,使蜀地久安。
可以说,他为中唐以来的四川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就让我们来说一说这位中唐传奇名将——韦皋。
壹
话说这个韦皋,出生于唐天宝五年,也就是公元744年,京兆万年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家世显赫,属于当时京兆韦氏名门望族的一个分支。
国人书写名人啊,素喜附会一些奇闻异相,以证明此人天生不凡,韦皋亦不免此例。
流传得最多的,就是他家给他办满月酒的那天,家里是大摆宴席,还请了很多高僧来给这个小baby祈福,但是呢,这时来了那么一个胡僧,是属于那种不请自来,来吃白食的。
然后呢,他一上来也不念经,就对着襁褓中的小韦皋来了那么一句:“别来无恙啊!”
我去,这下把在场的众人都搞懵逼了,你这“婴语”小孩也听不懂啊?那你就是给我们成人说的啊?
于是大家就追问这胡僧,胡僧反正也是扯谎日白的,说了那么一句话,哥们我当年云游四海时,曾与诸葛武侯结交,受过他老人家的恩惠。
现在看到这小孩,我一下就认出了,这孩子居然是诸葛武侯转世啊!
他将来必定为蜀地造福啊!
一般这种故事说实话,没好多技术含量,但是为什么还是要放在这里说一下呢,因为诸葛亮对于四川人来说,地位太高了。
当年成都在规划修路的时候,这个路线就要占到汉昭烈庙,因为涉及文物古迹,大家就开会讨论嘛,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后来有人说了这么一句“那武侯祠还在昭烈庙啊”,一瞬间,会议室顿时安静如水,最后拍板改线,绕庙而行。
还有比如旧时巴蜀乡间,常见老人白巾裹头,说是“给丞相戴孝”。
还有高铁票263元是为了纪念蜀汉公元263年灭亡啊,武侯区啊,打箭炉啊等等等等,可见诸葛亮在四川人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这个传说,大概率是因为韦皋日后在蜀中建立的功业,让人想起诸葛亮当年造福蜀地的丰功伟绩而附会的,当不得真。
但是正如乱世出英雄,智者总是不走寻常路,也许天降大任于韦皋,让他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传奇之路吧。
其实呢,韦皋家当时虽说家世显赫,但是呢后来就家道败落了,不得不云游四海,四处闯荡,为此也吃了不少苦头,但也正因如此,他练就了一副坚韧不拔的性格。
看历史书上,韦皋是“以挽郎入仕”的,那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虽然说韦皋家道中落了,但是呢,他毕竟出自关陇军事贵族,祖先当年在北周,隋朝的时候,都有军功,所以韦皋其实并不是科举入仕的,他是以“建陵挽郎”入仕的。
什么是“挽郎”呢,其实就是皇帝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近侍队列。
能入选挽郎的人,那必须出身显赫、仪表端美、才艺出众,属于礼部严选的“国家后备干部”(当时称“选人”)。
在做完挽郎后呢,这批人就会被移交吏部,直接走分配与任官流程,年纪小、起点高、升迁快:不少人十几岁入选,很快就能进五品序列。
这条通道也因此常被科第出身者诟病“走门第后门”,史书里甚至有上疏抨击挽郎成风的记载。
但是韦皋确实是因为被选入了建陵挽郎(唐肃宗李亨之陵),以此踏入仕途,并且很快就外放为了华州参军。
贰
韦皋入仕后,正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70年代),安史之乱的烽火刚熄没多久,唐朝又迎来了新的问题。
公元783年的时候,又爆发了泾原兵变。五千叛军占领了长安,吓得原本在长安的唐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避难,这个奉天不是沈阳,古时候指的是陕西的乾县。
随后这些乱军就推荐当时在长安的原来的凤翔陇右节度使朱泚做皇帝,于是朱泚就这样进入宣政殿自立为帝了。
眼见自己的老领导做了皇帝,原来朱泚的旧部,凤翔兵马使李楚琳就把刚刚做了凤翔陇右节度使的张镒干掉了,纳了投名状。
而韦皋呢,恰恰是张镒提拔起来的,当时在陇上任职,负责屯田。
当时城里的守将叫牛云光,手里有那么五百人的队伍,他也知道韦皋是张镒的人,于是就想把韦皋控制起来,以此来响应叛乱。
结果保密工作不严,这事就给泄露出去了,这牛云光胆子有点小,并没有一不做二不休的那种气魄,他先带着人马跑路了。
谁知半道上他又遇见了朱泚的一个家僮,叫苏玉,这家僮恰恰是朱泚为了安定地方来给周边的大小官吏封官的。
这个牛云光和苏玉还认识,问明缘由,苏玉就说,我家主子刚封了韦皋一个御史中丞,我正赶去送信呢,要不这样,咱们先回陇上,我们一起去给韦皋封官,看他是个什么态度,态度好,皆大欢喜,你也就不用逃跑了,要是态度不好,我们就把他咔嚓了!
牛云光大喜,于是二人返回城中,还真受到了韦皋的礼遇,韦皋很高兴的接受了朱泚的诏书,又纳闷的问牛云光,兄弟,你今天咋跑了呢?
牛云光不好意思的说,唉,最先我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打算,所以呢,才偷偷的溜掉了,我半道碰到苏家兄弟,才知道你被封了官,所以我呢,也就跟着回来了,现在啊,咱们就是一家人了,那肯定要联合起来做一番大事才对啊。
韦皋大喜,说道,对对对,不过你看哈,牛兄,你的人提着刀刀枪枪在这城里进进出出,总归还是不好,城里现在人心惶惶,这样,你先把你的甲仗交给兄弟我给你保管,然后带兄弟们进城,先回营休息,我这个御史中丞呢,给城里百姓一个交代,然后就把甲仗归还营中,你看怎么样?
牛云光是个粗人,居然想想就答应了。苏玉呢,也觉得这个30几岁的小官,也翻不起多大的波浪,于是也没有异议。
谁知,二人就这么中了韦皋的计。
第二天,韦皋就在自己的府里安排了一帮刀斧手,然后请这些叛军将领过来喝酒开party,结果才刚喝完一轮,韦皋摔杯为号,一众刀斧手猛然跳出,当场将这一众叛军加上苏玉都给宰了,干净利落的控制住了陇右的局势。
韦皋随后又派使者和吐蕃联系,确保周边无战事,让唐德宗得以安全返回长安。
凭借着平叛的功劳,韦皋算是坐上了火箭,先是做了陇州刺史,然后又做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元年又升为户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始了他经营剑南的二十一年的宦海生涯。
叁
下面我们来说说西川的情况。
西川在唐朝的时候,是剑南道分治后的西半部,治所在成都,大概就是现在成都平原加上川西南以及川西北部分的山地,是属于西南的政治军事核心区。
还有个剑南东川节度,则是管辖川中、川东及今重庆一带,以梓州为治。
四川当时在中晚唐的格局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那么韦皋到任西川后呢,面临的局势其实相当严峻。
当时盛唐已过,帝国的西南方向可谓是内忧外患:
地方上少数民族林立,吐蕃和南诏又在一旁是虎视眈眈。
南诏,是位于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原本在开元年间曾受封为“云南王”归属唐朝,但在天宝年间倒向吐蕃,与唐朝交恶。
此后南诏联手吐蕃,不断进犯四川,成了大唐西南边疆的心腹之患。
韦皋刚到任的时候,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西川这边地广人杂,边疆危机四伏。
但是韦皋确实是很有办事能力的人,很快他就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一手抓内部建设,一手抓对外战略。
首先,他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和南诏的状况,然后制定了安抚少数民族、联合外部力量的方针。
韦皋当然明白,仅靠现在自己这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去硬碰硬,那肯定是双拳难敌四手,那怎么办呢?
不如借力打力。
他首先想到的是,争取南诏归附唐朝,然后共同来对付吐蕃,斩断吐蕃在西南的臂膀。
不得不说,这一战略眼光相当老辣:果真能拉拢南诏倒戈,大唐西南的危局就有望扭转。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南诏和唐朝当了这么多年邻居,对唐朝可谓是又怨又怕,一边吧,还受吐蕃挟制,一边也对当年唐将张虔陀的粗暴政策心存芥蒂。
韦皋肯定也知道,感情这种问题,那得慢慢培养不是。
于是,他首先施展的是反间妙计:
恰好在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的时候,吐蕃准备发十万大军进攻西川,同时命南诏出兵策应。
南诏此时对唐有所意动却又不敢公开反对吐蕃,于是呢,还是派了数万兵马在泸水以北驻扎,骑墙观望。
韦皋敏锐的察觉到了南诏王异牟寻正在犹豫,于是立即偷偷写了一封信给南诏王,信中盛赞他“叛吐蕃归唐”的诚意,将信放在一个银盒子里,故意通过也处于骑墙观望的东蛮部落前去送信。
那吐蕃人肯定很快就缴获了这封信,一看,呀呀呀呀,南诏这是要投靠大唐的节奏迈?!
于是立马起疑,派出两万兵马赶往会川,堵住南诏通向蜀地的要道。
南诏方面一见这阵仗,也不高兴了:老子还没正式反水噶,老表你这是要整哪样???
一气之下,南诏军直接退回国内去了。
于是乎,两国是嫌隙渐生,彼此开始防备猜忌,南诏倒向唐朝的心思反而更加坚定了,也动摇了吐蕃与南诏的联盟基础。
但是呢,南诏暂且停战了,吐蕃却是恼羞成怒了,纠集起大军四路,进攻东蛮部族,以报复他们通唐。
同样骑墙观望的东蛮被打得晕头转向,一脸委屈。
韦皋闻讯后大喜,立刻派出黎州(在今汉源一带)刺史韦晋率兵联合东蛮迎敌。
就在清溪关外,唐军和东蛮联军狠狠教训了来犯的吐蕃军队,打了一个大胜仗。
吐蕃当然也不甘心失败,两天后又分兵两万卷土重来,攻打清溪关和东蛮部落的寨子。
韦皋再次沉着应战,一面命令韦晋要坚守要冲城池,一面派巂(xī)州经略使刘彩朝出关迎击。
结果吐蕃军又被打得大败而逃,唐军乘胜追击。
这次乘胜追击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因为韦皋就此收复了安史之乱后沦陷已久的巂州全境,巂州大概就是今天的凉山州的西昌和越西为核心的这么一块区域,北扼大渡河清溪关,西抵俄准岭,南达会理—盐源台登一带的攀西—凉山区域。
所以,夺回巂州,也就夺回了对川滇咽喉要地的控制权。
在巂州收复后,唐朝西南边界线得以向南推进,大渡河以南则重新纳入唐廷的版图,至此,成都平原也就解除了被吐蕃直接入侵的威胁。
同时,唐军的兵力得以集中于巂州一线,也就结束了以往分散防守的被动局面。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胜利,韦皋打通了和南诏直接联系的通道。
以往要联络南诏,那你只能绕道东蛮,现在巂州一通,唐朝的使节就可以直接南下见南诏王了。等于打开了与南诏交好的大门,为下一步彻底争取南诏创造了条件。
肆
鉴于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的韦皋,趁热打铁,立刻再次向南诏伸出了橄榄枝。
他多次写信给南诏王异牟寻,盛情相邀他重归大唐。
异牟寻议政图
贞元五年(789年)春,韦皋亲笔写信劝说异牟寻:“我给你说兄弟,现在回纥那边已经是多次请求和我们联手搞掉吐蕃了,你若不及早决定,一旦被回纥抢了先机,南诏累世功业那可就白费啦!
更何况,我晓得你们南诏受吐蕃屈辱很久了,你不趁现在的良机依附大国报仇雪耻,将来后悔就晚了哦!”
这里我们其实要说下南诏和吐蕃的这个关系,这两个政权它并不是平等的联盟,吐蕃是要南诏上贡的,每年要吐蕃给钱给粮给茶叶,而且吐蕃还夺取了南诏所有的险要隘口,建立了吐蕃自己的城堡,派兵驻防。
所以异牟寻其实心里是有苦说不出的。
那韦皋这封信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软硬兼施:
一方面像南诏方面汇报了唐朝在西北联合回纥大举反攻吐蕃的大好形势;
另一方面呢,也暗示南诏若再犹豫,就要被回纥抢功,报仇雪耻的机会稍纵即逝。
韦皋的信可以说写到了南诏王心坎上,异牟寻本就对吐蕃心怀怨恨,如今见唐朝连回纥都拉上联盟,哪还坐得住?
然而南诏碍于吐蕃方面的实力和压力,当时并未敢于立即公开响应。
韦皋接连几年“比年致书招云南王异牟寻”,却总是杳无音讯。
但要说韦皋确实聪明,他没有得到答复,他就观察,他发现接下来的几年,每次吐蕃征调南诏兵时,南诏派的人是越来越少,这显然说明异牟寻内心已经开始倾向唐朝,只是骑虎难下。
为了再加一把火,韦皋选择了另辟蹊径,他派出自己幕府中的谋士、巡官崔佐时潜赴南诏,继续做南诏王的思想工作。
崔佐时呢,也是不负使命,最终成功说服异牟寻下定决心公开与吐蕃决裂。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南诏王子与唐使崔佐时在点苍山隆重结盟,南诏正式重新归附大唐!
这一历史性的“点苍山会盟”,标志着唐与南诏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唇齿相依的盟友,从此联手共击吐蕃。
回想韦皋上任之初,任谁也没想到短短十年内,他竟能扭转乾坤,把昔日仇敌变成同盟。
要知道,没有他的多方谋划运筹,这南诏归唐的局面恐怕难以实现。
韦皋也由此名震朝野。
南诏归唐、吐蕃受挫后,唐帝国在西南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但韦皋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他明白,要长期稳固边疆,仅靠一次联盟远远不够,还得继续削弱吐蕃的势力。
接下来几年里,韦皋多次主动出击吐蕃,摧城拔寨,以攻为守。
《新唐书·韦皋传》记载他是“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等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
当然这个战绩数字,或许史官是借此夸耀他战功显赫,但不管具体数字是否浮夸,韦皋痛击吐蕃、收复失地的事实确实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贞元九年(793年),他发动进攻,一口气攻破吐蕃占据的峨和城、通鹤城、定廉城,翻越危险的博岭,确保唐军在盐源地区的新城得以顺利建成据守。
这些胜利一步步巩固了唐朝在西南的疆域安全。可以说,韦皋凭一己之力,在千里边陲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立下汗马功劳。
伍
说完韦皋会打仗,会用计谋,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他治政方面的功绩。
在平定外患的同时,他对内政建设同样是不遗余力的。
特别是他非常注重把安抚和融合作为民族政策。
韦皋深谙“远交近安”的道理,对内他善待西川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将他们视为自己人而非外人。
他一方面为羁縻州的少数民族开辟了一条“清溪道”,方便他们朝贡和来往;
另一方面呢,他还从各部族中挑选一批年轻子弟送到成都,亲自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算术。
让少数民族子弟接受中原文化教育,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开明的举措了,后来的明朝干得就很不地道,我们以前写走马岭,写九丝城都说过。
韦皋正是通过这些教育和交流,潜移默化地拉近了与当地各族的距离,为长远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那在治理蜀地经济方面,韦皋也颇有建树。
要想富,先修路,他上任后大兴交通和贸易,重振了南方丝绸之路。
当年这条古老的商路,连接四川经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各国,后因战乱中断多年。
韦皋在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先后在川滇之间的北路和南路开山筑路、重开驿站,又一次打通了这条南方丝路。
而南方丝绸之路一经重开,唐朝与南诏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同时也带旺了与印度、中南半岛诸国的商贸往来。
让曾经战火纷飞的西南地区,重新出现了繁荣景象,这对当地百姓和整个大唐朝廷都是一大贡献。
在治军方面,韦皋也有一套自己独到的管理艺术。
他对将士们格外优厚,奖赏毫不吝啬,为的是牢牢笼络军心。
他深知边镇安宁,离不开兄弟们卖命效力,所以对手下可谓是关怀备至,就连士兵们婚嫁、生老病死的费用,统统由军府来进行报销。
这在当时绝对算是破格之举了,难怪军中将士乐意为他拼命,这样也就让整个西川的唐军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是对下,那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对上也当然也是十分“用心”的。
韦皋是每个月都会给唐德宗进献特产礼物的,可以说是变着法子的哄皇帝开心。
他甚至为了担心自己幕府的僚属回到朝廷后嚼舌根,索性长期把有资历的幕僚留在地方任职,不让他们轻易还朝。
这一招虽然说确实显得防范心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事非常有效,皇帝吧,被他伺候得满意,军队里面吧,上下又拥戴他,所以,韦皋在西川的位置坐得实在安安稳稳。
那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韦皋本人别看是“以挽郎入仕”的人,但他还是个颇有文化情怀的人。
他虽久居西南边陲,但是唐朝的风气就这样,他也不忘延揽文士、发展文化。
在他治蜀期间,出现了著名的“薛涛”、“司空曙”等文化佳话。
司空曙是中唐知名诗人,薛涛则是才貌双全的成都女诗人。
韦皋发现他们的才华后,和两人成了好朋友,经常诗酒唱和,并给予他们慷慨的资助和支持。
尤其是薛涛,这位被后人称为“大唐女校书”的奇女子,与韦皋的交往最广为人传。
薛涛本是乐籍歌伎出身,但才情横溢,诗文出众。
韦皋对她格外赏识,甚至一度上奏朝廷请求破格授予薛涛一个校书郎的官衔。
校书郎是秘书省的校勘官,古往今来从来也没有女性担任过。
可惜朝廷最后还是没同意这大胆的提议,但薛涛因此得到了“女校书”的雅号,名声远扬。
在韦皋的影响和扶持下,成都的诗风一度繁盛,非常热闹。
就这样,韦皋在西川整整干了21年,期间算得上政绩斐然,军功赫赫,可惜呢,人生嘛,总有落幕的时候。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新即位的顺宗朝政未稳。
朝廷内部对西川节度使的位置有所忌惮,说韦皋现在手握重兵,又威名震边,有人就开始疑心他的忠诚。
而恰好这个时候,韦皋不合时宜的又上表,请求朝廷让他兼领剑南三川(西川、东川、山南西道三镇),想统一指挥四川地区,以免再生事端,自然,这件事被朝廷婉拒了。
或许是多年征战操劳过度,加之晚年又是郁郁不得志,公元805年八月,韦皋突然病逝于成都任上,时年六十岁。
他的离世颇为突然,以至朝野一片惋惜。
唐廷随后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武”,以彰显其功勋和忠诚。
蜀中百姓对韦皋更是感恩戴德,纷纷为他立庙画像,把他奉为守护一方的“土神”,几乎家家供奉。
不过令人唏嘘的时期最终还是发生了,韦皋这边前脚一走,他担心的事还真就发生了,他的副手刘辟不甘心受朝廷节制,自行把持了西川大权,后来竟公然叛乱称帝,闹出了大乱子。
最终还是唐宪宗派大军平定了刘辟之乱。
不过你要倒回去看,这场风波可能正验证了韦皋的远见。
如果当初朝廷允许韦皋兼领三川,也许就不会给野心家可乘之机。
当然啊,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韦皋能做的,他都尽力做了。
结语
纵观韦皋这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传奇不断。
从落魄公子到权掌一方的大都督;从剿灭叛军、安定内乱,到招抚南诏、抗衡吐蕃,韦皋用智慧和胆识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篇章。
他的勋业福荫深远,唐代史书评价其功绩“仅次于再造唐室的汾阳王郭子仪”。
这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中唐乱世能人中,韦皋的贡献几乎仅逊于郭子仪这样拯救社稷的国士。这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而且我上面没有写的还有关于韦皋的种种轶事传说,这个在野史笔记和小说中流传不息,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大家有空可以去翻一翻,比如他的那段凄美神奇的爱情故事之类的。
毕竟他身上既有治国安邦的忠勇,也有人性深情的温度,又掺杂了一点超自然的神秘色彩,难怪后人对他的故事百听不厌。
而我们闲话至此,也该为这段故事画上句号了。希望你喜欢涅槃说史讲的这个唐代将军的传奇,也从中品出历史的温度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