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你的位置:88彩 > 产品展示 >

年轻一代拒绝婚育,竟成资本的“催命符”?这三大趋势令人震惊

发布日期:2025-10-10 19:49:18|点击次数:87

拿起手机刷新闻,总能看到“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这类数据,或者“总和生育率降到1.1”的数字,总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的年轻人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热衷结婚,生孩子的念头也越来越少了。身边二十出头的朋友中,有一半多都说“婚姻不是必选”,到了三十左右还没结婚的,也都不再被催着“赶紧找个人过日子”。

有人觉得这只是年轻人的小脾气,但很少有人想到,当“不婚不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常态,打击到的或许是靠“人”赚钱的资本主义体系。

毕竟,资本的游戏一直都离不开“结婚花钱”、“养家干活”、“生娃补劳动力”这几样事儿,但现如今,年轻人正一个个把这三件事扔掉了。

一、

说起结婚,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通常是一长串“花钱清单”。

2018年,有个网友提到自己结婚的事,光是婚纱、钻戒、婚宴大概花了20万左右,之后买房凑首付用了120万,装修和买家电又花了30万。

孩子一出生,这还用说,奶粉、早教班、兴趣班啥的,一年起码得花个五六万。

算下来,从结婚到养娃,哪个家庭能轻轻松松撬出两百万左右的消费额,这不就正是资本们最喜欢的“金主”嘛!

而如今的单身小青年们,消费的套路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啦。

小周月薪8000元,每个月房租2500元,吃饭2000元,剩下的钱只够买一些必需品——一年下来衣服也不过买不到五件,家电只挑小巧玲珑的,比如小冰箱、单人电饭煲啥的,连打扫都靠一台有望云朵2.0洗地机(体积小巧,不用抬,特别适合单身公寓),花的钱也不多。

她的消费理念挺直接的:“不结婚,也不养孩子,没必要为了‘家庭’在钱上冤枉自己。”

以前靠婚庆、房产、母婴撑起的消费市场,现在接连遇冷:

2023年,全国婚庆行业的整体规模比五年前出现了缩水,许多婚纱店和婚宴酒店都关门歇业;新房的成交量连续四年下滑,不少城市的楼盘只好靠“降价促销”才能吸引买家;母婴用品市场的增长速度也放缓,连早教机构都在裁撤门店。

资本最拿手的,就是把婚姻和消费捆在一块——比如说,死吹“结婚非得买钻戒”、“没有房子就算没有家”,可如今的年轻人,可不那么信这套玩意儿了。

你说“钻石象征永恒”,他却回:“不如攒点钱去旅游”;你讲“养娃是人生的圆满”,他则反问:“自己都养不起,还怎么坑孩子。”

当“结婚等于花钱”的公式不再成立时,资本的第一个钱包就被勒得紧紧的。

资本家赚钱的关键,离不开那份“稳稳的劳动力”——最好是能忍着996、不轻易跳槽、愿意为了家庭“扛住压力”的人。

过去,已婚的人们就像这样的“完美劳动力”:顶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压力,每个月还房贷、供家用,无论工作多辛苦,都不敢随便辞职,只能乖乖地扛着“社畜”的名头。

二、

不过,单身的小伙子们可就不按常规出牌啦,彻底打破了这个“规定”。

小林,26岁,是个单身汉,去年由于领导总画饼、加班不给加班费,他就果断辞职了。

她说:“我没有房贷,也没孩子,手上有个几万存款,就算休息三个月也不在话下。”

工作让你觉得不爽,那干嘛非要自己难受呢?

像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工作不顺心直接就辞职,工资没达标就换工作,加班太多就干脆不干了。

对资本而言,就好比“蓄电池”忽然变成了“随用随扔的一次性充电宝”——充满电之后,说拔就拔,招聘和培训的花费不断增长,生产的节奏也被搅得乱七八糟。

更让人头疼的是,未来孩子出生少了,现有的劳动力一旦上了年纪,连“新充电宝”都难以找到,资本这台生产机器,迟早会出现“缺血”的情况。

以前资本总喜欢给年轻人“画个婚姻的美好蓝图”:电视里宣传的“结了婚就幸福”,广告里强调的“有家庭才算成功”,连长辈们也被带动,催促着年轻人“赶快结婚,有个人照应”。

如今的年轻一辈,早就洞悉了那些背后隐藏的“圈套”。

“结婚得耗掉几百万,还要还上三十年的房贷,养孩子到二十岁,这些压力谁来扛?”这是95后的小李发出的疑问。

身边有朋友结了婚以后,夫妻俩每个月还完房贷后,手里就只剩下2000块,病了都不敢去医院;还有一些朋友生完孩子之后,妈妈不得不辞职带娃,家里全部靠爸爸一个人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他们不再相信“婚姻能解决一切”,反倒觉得“不结婚,才能躲开房贷压力和带娃的烦恼”;也不再把“生娃当成责任”,反而觉得“没有能力给孩子良好的生活,还不如不生”。

以前靠“美化婚姻”就能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掏钱、乖乖干活,现在年轻人都不信这个了——你说“买房是刚需”,他们回头说“我租房也一样能过日子”;你说“养娃防老”,他们又反过来说“我存养老金更靠谱”。

一旦思想开始觉醒,资本的“画饼技巧”就彻底失去了作用,再也不能靠“家庭”把年轻人绑得死紧的。

三、

实际上,资本的玩法一直靠一套“再生产链”在运转:首先让年轻人结婚,激发他们购买房子、办婚礼、买家电(需求方面);接着让已婚的家庭为了生活稳定,乖乖工作(劳动力一端);最后又促使他们生孩子,为未来提供新的劳动力(再生产环节)。

可如今,这条链子彻底断了,原因就得说年轻人“不婚不育”这事:在消费这边,没人买大房、办豪华婚礼,资本赚不到那些“巨额利润”;在劳动力市场,没有人愿意成为“稳定的打工仔”,资本的“供血”也就断了;再加上,没有人生孩子,未来连“新鲜的劳动力”都成了空话。

更糟的是,资本最后的“扩展屏障”——家庭,也不行啦。

过去,资本还能从家庭里“榨钱”——比如说家里想弄个大冰箱、大洗衣机,妈妈得去买母婴用品,爸爸则得花钱应酬买烟酒。

如今,一个人住的家庭已经占了超过25%,大家都自己一个人过,买的都是迷你型家电,比如单人电饭煲、小巧的洗地机,花的钱也不多,资本再也找不到“挖钱”的门道了。

就像卢森堡讲的,过去资本主义还能靠“非资本主义市场”来扩展,比如家庭和小农经济,但现在这些小农经济都没了,殖民地也没有了,现在剩下的只有家庭这个“最后的堡垒”。

如今家庭也在分崩离析,一人住成了普遍现象,资本再次难觅新的“盈利点”,只能陷入“消费疲软、劳动力紧缺”的难题里。

其实,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压根不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没人打算当啥“反抗者”,他们不过是想让生活过得轻松一些。

有人不打算结婚,原因是买不起房子,不想婚后跟另一半一起还房贷;也有人不愿意生孩子,担心养不起,不希望孩子跟着自己吃苦受累;还有的人选择单身,主要是不想被家庭牵绊,想多一些自由,为自己活得更自在些。

偏偏这些“自我救赎”的办法,却正好触碰了资本的痛点。

资本赚的钱,主要靠“人”;用“婚姻”来推动消费;借“家庭”稳住劳动力;靠“孩子”来铺未来。正巧,年轻人的“不婚不育”正好戳中了这些核心问题。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