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爆了个大料,说中航工业把直-10ME武装直升机和翼龙-1E无人机凑到一块儿,搞了个协同作战测试,还成功了。
这事儿表面看,不就是俩飞机会打配合了嘛?
但往深了想,这背后可能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军事革命。
中航工业自己也承认,这事儿去年11月就办妥了。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打开一个全新的战场维度。
一个由人和无人机,共同统治的“第五空间”。
就是离地300米以下的超低空。
那地方可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塞满了山头、高楼、树林子和各种电磁信号的鬼地方。
对任何想飞的东西来说,这都堪称地狱难度。
以前总有人说,无人机这么牛,武装直升机早晚得进博物馆。
现在看,这话说的太早了。
武直的饭碗稳得很,就是因为它要混的这个“第五空间”,实在太难了。
这里的战场节奏,瞬息万变。
突发情况一个接一个,复杂到一架武直需要两个飞行员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应付。
想让现在的无人机自己在这里单挑?根本没戏。
所以啊,别提什么谁取代谁了,联手才是唯一的出路。
低空之王也有软肋
武装直升机有个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
这让它在单兵防空导弹面前,跟个活靶子没啥区别。
当年的阿富汗战场,教训是血淋淋的。
游击队就靠三百多枚“毒刺”,硬生生干掉了苏军269架飞机。
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直升机。
当然,像直-10ME这种新锐,身上挂满了各种先进玩意儿。
什么激光压制系统,理论上能把“毒刺”那样的导弹晃晕。
可问题是,“第五空间”里,你根本不知道危险从哪个犄角旮旯里钻出来。
等你看到的时候,导弹可能都怼你脸上了。
这种防不胜防的偷袭,让武直的处境变得异常危险。
机器人脑子转不过弯
那让无人机自己上,行不行?
问题也很大。无人机最大的毛病,就是脑子不够活。
它的AI算法,跟人脑的临场反应比,差远了。
乌克兰战场上有个活生生的例子。
一位FPV无人机飞手统计过,他们放出去的无人机,最后能打中目标的,只有43%。
有些被电子干扰搞成了无头苍蝇,有些天气不好自己就迷路了。
各种奇葩原因,任务就黄了。
说明在“第五空间”这种复杂环境里,无人机缺个能独立思考的“脑子”。
它的表现,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神。
你当眼睛我当拳头
既然大家都有短板,那怎么合作?
中国给出的答案,堪称一绝。
第一种玩法,叫“无人机感知、有人机打击”。
说白了,就是让皮糙肉厚的翼龙-1E去干最危险的活。
它先飞到前头,把敌人的防空阵地一个一个给你找出来。
翼龙-1E的眼睛有多毒?
70公里外就能发现目标,30公里外就能死死盯住。
它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通过加密数据链,实时传给后面的直-10ME。
这时候,直-10ME的飞行员就像开了天眼。
哪里有地雷,哪条路最安全,看得一清二楚。
一旦翼龙-1E锁定了哪个倒霉蛋。
直-10ME就能在几十公里外的安全区,悠哉悠哉地发射导弹。
比如射程70公里的CM501X巡飞弹。
导弹飞出去后,前面的翼龙-1E还能接着给它指路,保证一击毙命。
这么一来,直-10ME压根不用进敌人的射程,彻底解决了挨打的问题。
老大带队小弟冲锋
“有人机指挥,无人机打击”。
一架直-10ME,摇身一变,成了空中的指挥所。
飞行员也不再是单纯的驾驶员,而是“蜂群”指挥官。
他在后方,同时指挥好几架挂满炸弹的翼龙-1E往前冲。
每架翼龙-1E都有4个挂点,能带各种导弹。
这种打法,既发挥了无人机数量多、不怕死的优点。
又靠直-10ME上的人脑,弥补了无人机反应慢的缺点。
确保整个攻击行动,又猛又准,有条不紊。
真正的王牌是AI
当然,还有更狠的第三种模式。
翼龙-1E有一种专门的电子战型号。
它能把敌人的雷达和通讯信号全都搅成一锅粥。
行动开始,电子战版的翼龙-1E先上,把敌人的眼睛蒙上,耳朵堵上。
给直-10ME创造出一条绝对安全的进攻通道。
让它可以从容地去收拾那些无人机啃不动的硬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人无人协同这件事上,中美思路已经不一样了。
美军早年也用“阿帕奇”配无人机,但那更多是把两个屏幕连起来。
而中航这次,玩的是“智能决策辅助”。
简单讲,就是让AI来帮忙分配任务。
比如,AI会自动帮翼龙-1E找出威胁最大的雷达,优先干扰。
同时给直-10ME的飞行员推荐最佳的打击顺序。
这种AI的深度参与,让协同作战的效率和智商,直接拉高了一个档次。
笔者以为
当然,这个组合也不是无敌的。
最大的问题是,直-10的腿短,飞不了太久。
而翼龙-1E能飞7000公里,在天上待45个小时。
怎么让“短腿”跟上“长腿”的节奏,是个大问题。
这需要靠多架次接力、多波次轮换这种复杂的战术去弥补。
需要大量的训练和磨合。
但不管怎么说,直-10ME和翼龙-1E的联手,已经不仅仅是1+1=2。
它代表着一种全新作战思想的诞生。
它用人和机器的完美互补,彻底解决了低空突防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可以说,中国这次不光是追赶,更是在这个新领域,给世界立了个新标杆。
我们,开始定义未来“第五空间”的玩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