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够突然的。2025年6月下旬,韩国那边连丢两颗“重磅炸弹”——一边对我国钢铁产品加征反倾销税,一边逮捕了在韩的两名中国留学生。你说巧不巧?不管是时间点,还是处理方式,都透着点不对劲的味儿。很多人还记得,李在明竞选时还在喊“中韩合作”“实用外交”,可这上台才几个月,态度就变了。
变得挺快,也挺狠。
说回6月26号那天,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突然发了个公告,说要对我国出口的不锈钢厚板加征反倾销税,税率是21.62%,一收就收五年。这种级别的措施,绝不是随手一拍做出来的。其实这项调查早在2024年6月就立案了,调查了一整年没动静,结果偏偏挑在这个节骨眼上落地。
而且就在差不多的时间,两名中国留学生也被韩国检方正式批捕。根据《韩联社》6月20日的报道,这两个学生是釜山某大学的,本来是普通留学生,结果因为涉嫌用无人机拍摄釜山海军基地和美军“罗斯福”号核舰,被怀疑违反《军事基地及设施保护法》,被抓了。6月22日凌晨,韩国警方完成逮捕程序,还特意放出了一些细节,说拍了22条视频、170多张照片。
你说这俩事儿摆在一起,外加当时韩国贸易部长正飞往华盛顿和美方谈“互惠协议”,想争取关税豁免……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有节奏的。不少人直接就说了,这是在“杀鸡给猴看”,把中国当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
李在明不是一直说“实用主义外交”吗?不是说中美之间“都要搞好关系”吗?可现在看,他的“实用”,更像是“实用美国”,对中国那边越来越冷。
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急着靠向美国。韩国经济这两年压力实在太大。韩国银行在2025年6月中旬把全年GDP增长预期从1.5%直接砍到0.8%,这已经不是放缓,是濒临停滞了。出口萎缩、制造业下滑、美方又在7月初准备恢复25%的关税,这种时候韩国当然得想办法自救。
但问题是,李在明选的方式,让人挺不舒服的。他没去和美方硬磕,也没有在国内搞实质性改革,反而选择拿中韩关系“开刀”。对咱们的钢铁征税、对咱们的留学生动手,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给外界看的。对美国是一种表忠心,对韩国保守派是一种“我也不是亲中”的证明。
你要说他是被逼的,确实也有点道理。别忘了他是在一场极其胶着的大选中胜出的。据韩国中央选举委员会的数据,李在明得票率是48.9%,他的对手金文洙拿下了43.7%,只差5.2个百分点。而金文洙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保守派的大佬,被称为“尹锡悦路线”的继承人,在韩国内部号召力很强,尤其在军方和财阀圈子里。
李在明上台后并没有“全面执政”的底气,他得时刻防着对手找茬。所以,在对外政策上,他必须拿出点“强硬”的姿态,告诉国内那些保守派:“我也能对中国说不。”
可问题又来了——你对中国“硬”,能换来美国“软”吗?
据《韩国经济新闻》6月26日报道,美方对韩国的谈判诉求根本没松口,尤其在关税、出口管制这块,拜登政府压根没表现出什么善意。你以为打一顿中国,美国就会给你喂颗糖?想太多。
我们这边的反应也算克制了。6月27日,我国商务部发声,对韩方措施表达严正关切,并保留采取必要反制的权利。话说得不重,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你想玩技术规则,我们可以奉陪;你想搞小动作,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更让人不满的是留学生这事。一个拍视频的学生,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威胁”,还被当作重点案件处理,这种做法太过了。不是说不能依法处理,但你得有确凿证据、有审慎态度,而不是搞政治化操作。有国内智库就指出,韩国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内部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外释放信号,刻意把中韩关系“降温”。
而这种“降温”,其实不只发生在这两件事上。你看过去一年,韩国对我国的碳素钢板、热轧钢板、二亚硫酸钠等产品也都在搞反倾销调查,很多都以“成立”告终,税率最高的甚至超过38%。这已经不是个别事件了,是一套系统动作。
韩国国内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像《京乡新闻》在6月24日就发社评,提醒政府别一味搞“政治化外交”,特别是在处理涉中事务时要慎重,不要把自己架在中美之间的火线上。一些韩国学者也开始质疑:你对外搞强硬,换来了什么?美国不感激,中国不高兴,韩国企业更是叫苦连天。
而且说句实话,韩国真想搞经济复苏,中国市场根本绕不开。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超过3100亿美元,我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你现在一边征税,一边抓人,未来中韩产业链合作怎么继续?中方是否会在技术合作、原材料供应、市场准入上做出反制?这都是摆在眼前的风险。
李在明现在像个走钢丝的人。他想要稳住美国、压住保守派,还得保住经济基本盘,可现实没那么听话。他打出的这几张牌,看似有动作,实则风险巨大。如果接下来中韩关系持续紧张,那他可能连东盟市场都守不住,更别提在国际上搞什么“经济外交”。
等到9月APEC会议,原本是中韩恢复高层互动的机会。韩国方面其实早就抛出橄榄枝,希望我国领导层届时访韩,推动新一轮合作。但如果眼下这些问题不解决,那场会谈能不能顺利进行,还是个问号。
这事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政策选择”了,而是关系到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李在明要是继续拿“对中国强硬”当牌打,很可能最后谁也不信他:美国不信他靠得住,中国不信他讲规则,韩国民众也不信他能救经济。
说到底,这世界上最难做的事,就是在两头之间求平衡。李在明说自己搞“实用外交”,可要真实用,就不能搞投机。中韩关系不是用来做交易的,留学生也不是你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局怎么收?就看他接下来几步怎么走了。
我们也不是没给机会。就怕他踩错一步,后面连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