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益阳市琼湖水域上演了一场紧张有序的水上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来自当地消防、海事、蓝天救援队等多支专业力量齐聚一堂,通过模拟真实险情开展实战化训练,全面提升应对突发水上事故的快速反应与协同处置能力。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救援队伍的专业素养,更向公众传递了一个鲜明信号:水上安全无小事,防患未然重在日常准备。
一、多方联动构建高效救援体系
1. 多部门协同作战提升响应速度
本次演练由益阳市应急管理局牵头,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交通运输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及民间救援组织共同参与。演练设置了落水人员搜救、翻船自救、伤员转运、水域警戒等多个科目,全面覆盖常见水上突发事件场景。各部门按照预案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和行动统一,显著提升了整体应急响应效率。
2. 专业化装备投入增强实战能力
现场出动了冲锋舟、橡皮艇、无人机、救生机器人、声呐探测仪等现代化救援设备。特别是无人机空中侦察与热成像技术的应用,极大缩短了搜寻落水者的时间;遥控救生机器人可在激流或危险水域代替人力实施救援,有效降低施救风险。这些高科技装备的投入使用,标志着益阳水上救援正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3. 民间力量深度参与补强救援网络
以“蓝天救援队”为代表的民间公益组织在演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具备丰富的野外救援经验,反应迅速、机动性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展现出出色的实战能力。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专业主导+社会补充”的立体化救援格局,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贴近实战锤炼过硬救援本领
1. 情景设置高度还原真实险情
演练模拟一名游客在琼湖游玩时不慎落水,因水流湍急导致体力不支,情况危急。接到报警后,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度最近的救援力量赶赴现场。整个过程严格按照真实接警、研判、出警、施救、医疗对接流程进行,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
2. 分阶段推进强化协同配合
救援行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空中侦察与定位,利用无人机锁定落水者位置;第二阶段为水面接近与营救,救援队员驾驶冲锋舟快速抵达并实施抛绳、下水施救;第三阶段为岸上急救与转运,医疗组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并送往医院。各阶段环环相扣,充分考验了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
3. 全程评估优化应急预案
演练结束后,专家组对全过程进行了复盘分析,重点评估响应时间、战术选择、装备使用、通讯协调等方面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部分区域通讯信号不稳定问题被指出,后续将考虑配备卫星电话作为备用通信手段。这种“演训结合、以评促改”的模式,有助于持续完善应急机制。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三、普及安全知识筑牢群众防线
1. 现场开放观摩增强公众认知
此次演练特别设置了公众观摩区,邀请周边居民、学生代表和媒体记者现场观看。通过直观感受救援过程,群众对水上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有了更深认识,也学习到了基本的自救互救常识,如遇险时如何保持冷静、正确使用救生器材等。
2. 同步开展安全宣传进社区
演练期间,工作人员还发放了《水上安全手册》,并通过展板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普及防溺水知识。特别是在暑期临近之际,针对青少年群体强调“六不一会”原则(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每季度组织一次区域性水上应急演练,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至资江、洞庭湖等重点水域。同时计划开设公益性救援培训课程,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学习,打造“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氛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更是民生的根本
益阳琼湖的这场水上救援演练,不仅是对应急能力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随着夏季汛期来临,水域活动增多,唯有未雨绸缪、常抓不懈,才能真正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让我们共同关注水上安全,支持专业救援,共建平安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