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公里,这距离都快赶上从北京到上海了,一架无人机就这么晃晃悠悠飞过去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俄罗斯中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萨拉瓦特综合体,工人们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头顶上会有这么个“不速之客”。这地方可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化工的宝贝疙瘩,全国都排得上号的石油加工石化综合体。结果,一声巨响,蒸馏装置那边火光冲天。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在几个月前的2024年5月,这里就被乌克兰的无人机“问候”过一次。这次算是“二进宫”,安保部队开了火,但还是没拦住。巴什科尔托斯坦的行政长官哈比罗夫出来说话,证实了袭击,好在没死人,但那股子被打到家门口的憋屈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同一天晚上,倒霉的不只萨拉瓦特。共和国首府乌法的炼油厂,还有远在伏尔加格勒州的另一座炼油厂,都没能幸免。乌法离乌克兰边境足足1400公里,这在过去被认为是绝对的战略纵深,安全得不能再安全的地方。现在看来,所谓的“后方”概念,正在被这些成本不高的小飞机重新定义。
说实话,乌克兰这手牌打得挺突然,但你要是看看最近的和谈桌,那股子进展缓慢的焦灼气氛,好像又能想通了。核心问题谈不拢,战场上又没有决定性的突破,那还能怎么办?只能换个赛道,从你最痛的地方下手。
钱,就是俄罗斯最痛的地方之一。油气出口是支撑其庞大军事开销的经济命脉。根据一些分析机构的数据,能源出口收入一度占到俄罗斯联邦预算的近一半。现在,乌克兰的思路很明确:我打不垮你的军队,就先打残你的“钱袋子”。炼油厂一停工,成品油出口必然受影响,国内供应也会紧张。卢克石油那座厂子,平时加工量可不小,现在一停,周边的油荒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事实上,俄罗斯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汽油短缺的苗头,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一方面,是搅动俄罗斯的内部情绪。普通老百姓可能对前线的战报不那么敏感,但家门口的加油站排起长队,油价蹭蹭往上涨,这种切肤之痛是实实在在的。不满情绪一旦积累,对政府来说就是个不小的内部压力。乌克兰显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克里姆林宫添点堵。
俄罗斯这边的反应也很直接,立刻把这行为定性为“恐怖主义”,痛斥乌克兰袭击民用设施“不讲武德”。这话听着义正言辞,但战场上,“武德”的边界线早就模糊得不成样子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也没少光顾乌克兰的发电厂和能源枢纽。现在这局面,更像是“你打我一下,我必还你一下”的恶性循环,双方都杀红了眼,把对方的能源系统当成了消耗战的主战场。
伏尔加格勒州长博恰罗夫的说法就很有意思,他对外宣称防空系统成功击退了无人机,只是一些民房受到轻微损坏,对炼油厂受损的事儿压根没提。这种各说各话的场面,在冲突中早已司空见惯,路透社这样的媒体也只能表示无法独立核实。真相,成了这场战争中最稀缺的奢侈品。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能源战”的不断升级。它不像正面战场的交锋那样有明确的胜负,而是一种缓慢的、持续的“放血”。今天你炸我的炼油厂,明天我毁你的变电站,遭殃的终究是两国的普通民众。当寒冬来临,没有暖气的乌克兰家庭和排队加油的俄罗斯司机,他们承受的痛苦,又该由谁来买单?
这么互相消耗下去,烧掉的不只是炼油厂的储油罐,还有双方最后那点坐下来谈的耐心吧。靠这种方式施压,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战术优势,却可能让和平的曙光变得更加遥远。这种打法,真的能打出个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