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风平浪静,越要看水底下涌动的暗流。
就在这片“祥和”的气氛里,两件大事几乎同时发生,一下子就把水面给炸开了。第一件,咱中国,在短短四个月里,连续抛了53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第二件,被无数人奉为“股神”的巴菲特,把他持有了整整17年的比亚迪股票,一股不剩,全清空了。
这两件事,单看是金融操作,但你要是把它们串起来,再放到2025年9月这个时间点上一琢磨,那味道可就全变了。新加坡那边有家媒体,向来眼光毒辣,直接就说:中国这回,似乎是放弃了跟美国和平解决矛盾的想法。
从“不得不买”到“坚决要卖”,美债这故事变味儿了
先说说抛售美债这事儿。我查了美国财政部最新的数据,7月份咱们又减了257亿美元,现在手里的美债还剩下7307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而且从今年3月到7月,这短短四个月,累计抛掉的537亿,换成人民币是3800多亿,真金白银。
很多年轻点的朋友可能觉得,抛就抛了,有啥大不了的?但你要知道,曾几何时,咱们可是美国国债最大的“粉丝”。这事儿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那时候咱们刚加入世贸组织(WTO),铆足了劲发展经济。“中国制造”的集装箱像潮水一样涌向美国,换回来大把大把的美元。钱多了是好事,但怎么存是个大问题。几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你放哪儿?放自己家银行?不行,美元会贬值。买全世界的矿山、公司?人家也不一定卖给你,而且风险太高。
看来看去,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能装下这么巨量的资金,还保证你随时能取出来用——那就是美国国债市场。它不仅规模够大,流动性够强,而且在当时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资产。所以,那些年我们大量购买美债,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这既是当时最优的金融选择,也成了一种中美经济深度捆绑的象征。我们生产,他们消费;我们存钱,他们借钱。这个循环,玩了很多年。
但现在,情况为什么变了?
第一个转折点,是信任没了。 以前我们觉得,买美债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跟政治无关。直到我们亲眼看到,俄乌冲突一爆发,美国带着一帮西方国家,说冻结就冻结了俄罗斯几千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这一下,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原来最安全的资产,在政治面前,也可能瞬间变成一张废纸。这就好比你把钱存在一家号称信誉最好的银行,结果发现隔壁老王因为跟行长吵了一架,存款直接被清零了。你心里能不发毛吗?我们手里这七千多亿,还是不是我们的,突然就成了一个需要打问号的问题。从那一刻起,美债的“无风险”光环,彻底碎了。
第二个原因,是它本身也不香了。 这些年美国是怎么过来的,大家有目共睹。债台高筑,联邦债务总额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更是开启了“核动力印钞机”模式,全世界的美元都快泛滥成灾了。钱印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我们手里的美债价值也在不断缩水。桥水基金那个创始人达利欧,算是华尔街的顶级大脑了,他都公开讲,美债危机三年内必将爆发。连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这“雷”快捂不住了,我们难道还傻乎乎地抱在怀里?
所以你看,减持美债,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赌气。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性的“排雷”行动。 我们把有风险的美元资产,逐步置换成更踏实的东西。是什么呢?黄金。
数据摆在这儿,咱们央行已经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了,现在的黄金储备达到了7402万盎司。黄金这东西,几千年来都是硬通货,它不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控制,更不会因为谁的一句话就被冻结。增持黄金,一方面是优化咱们的外汇储备结构,对冲美元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增强信用背书。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手里有黄金,国际上说话的底气也更足。
这个动作,就是我们战略调整的一个缩影。与其把身家性命捆绑在别人的战车上,不如自己多备几条后路。就像特朗普当年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我们早就明确表态:想制裁中国,必然要付出代价。现在,这个代价,正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体现在美国的国债市场上。
“股神”的离场:一个时代的背影
如果说减持美债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大挪移,那巴菲特的清仓,就是市场顶层玩家用脚投票,为这个时代转折写下的最佳注脚。
聊巴菲特,就得先聊聊他和比亚迪那段堪称传奇的“姻缘”。
时间拉回到2008年,那时候比亚迪虽然在电池领域已经很牛了,但在汽车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弟,股价也就8港元一股。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极力向他推荐这家公司。老爷子听进去了,花了2.3亿美元,买入了比亚迪的股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17年,比亚迪从一个边缘角色,一路狂飙,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霸主。它的股价,翻了将近40倍。巴菲特这笔投资,为他的“股神”履历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了中美资本合作共赢的经典案例。
那个年代,我们坚信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相信资本是逐利的,会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就是这个信念的最好证明。
但是,从2022年开始,一切都悄悄起了变化。巴菲特开始零零碎碎地减持比亚迪。一开始,很多人还觉得这是正常的“高位套现”,毕竟赚了这么多,落袋为安嘛。但减持的动作一直没停,到了今年(2025年)一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财报里,比亚迪的持仓,赫然变成了“零”。
“股神”跑了,一股不剩。
为什么?真的是嫌赚得多了吗?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巴菲特的离场,更多的是对未来中美关系投下的一张不信任票。
别看巴菲特是个投资家,他的政治嗅觉比谁都灵敏。他虽然支持“美国优先”,但曾多次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直言那是个“重大错误”。他很清楚,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市场,才是他这套价值投资理论能够成功的土壤。
可现在的美国,政治环境已经彻底变了。从特朗普到拜登,打压中国成了两党为数不多的“政治正确”。特别是从今年开始生效的《对外投资审查法案》,明确限制美国资本投资中国的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美国,投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今天你投了一家中国公司,明天可能就会有国会议员拿着放大镜审查你,质问你是不是在“资助对手”。这种政治风险,对于像伯克希尔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是不得不考虑的。
所以,巴菲特的清仓,可以看作是一种“避险”。他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自己的企业和投资者降低风险。他用行动告诉市场:那个可以放心大胆投资中国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他带走的不仅是几百亿美元的利润,更是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乐观情绪。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中国在国家层面,主动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构筑自己的金融防火墙。美国在资本层面,顶尖的投资者开始从中国战略性撤退,规避政治风险。
这像不像一场大战前,双方都在各自收缩阵线,巩固后方?
所以,新加坡媒体那句“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虽然听着刺耳,但可能戳中了部分真相。这里的“放弃”,不是说我们主动要去挑起冲突,恰恰相反,这是我们在认清了“和平的幻想”之后,做出的最现实、最理性的选择。
过去,我们总觉得,只要我们把经济搞好,只要中美之间的生意越做越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能“压舱石”一样稳住两国关系。但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美国对我们的打压,从贸易到科技,再到金融,是全方位的,而且这种敌意,并不会因为开了几次会、见了几个面就烟消云散。
就像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的,2025年前8个月,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5.5%,但我们整体的出口贸易总额反而在增长。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正在主动调整,把“鸡蛋”从美国的篮子里,更多地分到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其他篮子里去。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不再把宝全押在美国身上。
与其相信一个反复无常的对手的口头承诺,不如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与其继续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埋头加强我们自己的实力。
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是在金融领域建立“根据地”。 推进经济内循环,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是在经济领域“深挖洞,广积粮”。
这已经不是一种被动的防御,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调整。我们不再幻想能够回到过去的“蜜月期”,而是为未来长期的竞争和博弈,做好充足的准备。
所以,当你再看到中方抛售美债,看到巴菲特清仓中企股票时,不要再简单地把它们看作孤立的财经新闻了。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大国博弈棋局里,双方同时落下的一枚关键棋子。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