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丹东的江边,晚上八九点,正是热闹的时候。这边,霓虹灯闪得人眼花,烧烤摊的烟火气混着江风,大妈们的广场舞音乐开得震天响,整个一派歌舞升平,好像这座城市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黑夜。可你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对岸。
那片黑,是真真切切的黑,深邃得能把光都吸进去。偶尔有几点微弱的光,像远处旷野里的萤火虫,一闪,就没了。你会忍不住怀疑,那真的是一座城市吗?是不是整个城市都拉了电闸,所有人都早早睡下了?就这么一条江隔着,这边是人间烟火,那边是沉寂的谜。光景,简直是两个世界。
但更让你觉得脑子转不过弯儿来的是,朝鲜,那个在黑暗里的邻居,明明看着这么缺电,却居然还在往中国卖电。这叫什么操作?牌不是这么打的吧。
然后你再看看南边那个邻居,越南。那儿的工厂,机器24小时不停地轰鸣,简直是热火朝天。三星、富士康,一堆巨头把身家性命都押那儿了,把它往新的“世界工厂”宝座上推。工厂一多,机器一响,电就像喝水一样,根本不够用。越南对电的渴望,那真是嗷嗷待哺。于是,咱们中国这边,广西、云南的电厂开足马力,电流哗哗地就送过去了。
同样是邻居,一个拼命把电往外推,一个张着大嘴等着喂。这待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难道真是有人脑洞大开说的那样,怕电线里头藏着什么监听芯片?这事儿啊,还真没那么简单。
越南这些年的发展,你都不能用“快”来形容,得用“猛”。全球的制造业巨头,都跟商量好了似的,往那儿扎堆。机器的轰鸣声,就是经济增长的背景音。去年,越南吸引的外资,三百多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朝鲜十年前全国的GDP加起来,可能都还没这个数。
可摊子铺得太大,问题就来了。去年夏天,一场要命的高温席卷越南,有些地方温度直接飙到43度,全国的用电量瞬间就涨了两成。屋漏偏逢连夜雨,高温带来了干旱,那些主要靠水力发电的电站,一个个都傻眼了,集体趴窝。八百万千瓦的巨大电力缺口,就像一个黑洞,要把越南的经济增长全吸进去。那些外资工厂的老板们,急得抓耳挠腮,停电一天,损失就是几十上百万美元,这谁受得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的电,成了救命稻草。那条110千伏的深沟至芒街的线路,就像一根跨国的“续命管”,每年稳稳当当地输送着电力。这不仅仅是让工厂的机器重新转起来那么简单,它稳住的是外资的信心,保住的是越南好不容易挣来的“世界工厂”的名声。这笔买卖,怎么说呢,对越南是雪中送炭,对咱们自己,西南地区那些用不完的清洁水电找到了销路,顺手赚点外汇,大家都有的赚,何乐而不为?
可一回头看朝鲜,那画风就完全拧过来了。它的经济盘子小得多,主要还是靠农业和一些半死不活的重工业撑着。现代制造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它根本就没有那种因为经济腾飞而产生的、对电力无休止的渴求。它更像一个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人,每天的电量是定额的,得省着用。虽然官方说全国一半以上的人都能用上电,但真实情况是,很多家庭一天能分到两个小时的稳定供电就得谢天谢地了。电视看到一半,啪,没了。农村就更别提了,供电时断时续是常态。朝鲜对电的需求,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运转。
更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朝鲜不仅没到需要向中国伸手要电的地步,反而把卖电当成了一门正经生意,一门赚外汇的宝贝生意。有一年,朝鲜的电力出口居然增长了六成多,光是一个月,就卖了差不多150万美元的电。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朝鲜的电,总量上居然是有富余的。
这富余是怎么来的?是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朝鲜的电力设施,很多还是苏联老大哥当年留下的古董,效率低得吓人。火电厂老旧不堪,电网更是千疮百孔,发出来的电,在传输的路上就能损耗掉一大半。虽然全国也搞了些小水电站,但全国的发电量加起来,可能还比不上丹东一个区的用电量。就这样,有限的电力,还得优先保证军工生产,优先保证首都平壤的灯火通明。剩下的,才轮得到普通老百姓。
于是,出口电力,就成了一种“卖血求生”的无奈选择。联合国的制裁,像一把大锁,把朝鲜能出口换钱的东西几乎都锁死了。外汇,比黄金还珍贵。那怎么办?只能从老百姓的牙缝里省电,把这点民用电卖给中国,换回一点救命钱。这背后,是无数朝鲜家庭掐着表看电视,算计着用电的辛酸。
越南那边呢,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作为东盟成员国,它在自由贸易的快车道上。跟中国的合作,那是顺风顺水。中越贸易额占了咱们对整个东盟贸易的四分之一。两国高层还达成了“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政治上的互信,那不是一个层级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买卖点电,那不就是打个电话的事儿?
真正横在中朝电力合作面前的,是一堵墙。一堵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墙——国际制裁。因为那个众所周知的核问题,朝鲜被全世界制裁得死死的。虽然没人明说不许买卖电力,但任何大规模的合作,都像是走在雷区里。中国的企业得时刻提防着,别一不小心踩了金融制裁的红线。今天投进去的钱,明天可能就因为某个新制裁,变成了一笔收不回来的糊涂账。
谁敢冒这个险,去朝鲜投资建电网?这风险太大了。中朝贸易额从巅峰时期的六十多亿美元,跌到现在二十亿左右,就能说明一切了。风险摆在明面上,回报却遥遥无期,这种合作,谁碰谁头疼。
越南呢,脚下是一片坦途。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大盘子里,跨境电力交易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老挝、缅甸,都是咱们的大客户。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做生意,而是在下一盘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棋。越南在这盘棋里的位置,尤其重要。它是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连接整个东南亚市场的关键节点。我们输电给越南,既是支持当地经济,也是给我们自己在那边的企业提供能源保障。这笔投资,从哪个角度看,都划算。
说到底,还有一堵看不见的墙,是骨子里的不同选择。
朝鲜至今还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虽然也搞了些改革,但核心的东西没变。外资想进去,门槛高,限制多,程序复杂得能把人绕晕。这种封闭的体制,让它自己断绝了因为制造业蓬勃发展而带来强劲电力需求的可能性。更深层次的,是那种根深蒂固的“主体思想”,说白了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外人别想插手”。过去,我们不是没提过,可以帮着改造一下那些老掉牙的电网,但一谈到可能涉及主权、控制权的问题,事情就黄了。这种对外部影响的高度警惕和不信任,让任何深度合作都举步维艰。
越南就务实多了。它一头扎进全球化的浪潮里,积极拥抱世界。为了接住从中国转移出来的制造业产能,它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去改善投资环境,去保障能源供应。在主权问题上,也表现得更灵活。电网连一下,地理上近,成本又低,这种双赢的事,谁会拒绝呢?
所以你看,中国给越南输电,而不给朝鲜大规模输电,背后不是什么远近亲疏,而是一笔清清楚楚的经济账,一笔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战略账。越南那边,有真实的需求,有开放的环境,有看得见的前景,还有战略上的协同价值。而朝鲜,虽然就隔着一条江,但在今天的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下,跟它进行大规模电力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太低了。
中国的电力,是宝贵的资源,它自然会流向风险更低、回报更高、战略意义也更大的地方。丹东江边那一边明亮一边黑暗的景象,映照出的,不仅仅是电力的差距,更是两个国家,两条不同发展道路的缩影。所谓的“邻里和睦”,在现实的国际关系里,终究还是要回到“各家算各家的账”这本最根本的经济账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