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莫斯科郊外,Promsintez工厂的仓库门“吱呀”一声打开,叉车把一箱箱印着“印度制造”的纸箱运进去。箱子上的标签没写,但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装的是HMX高能炸药 ——美国禁运了两年的“军用核心原料”,是俄罗斯炮弹生产线的“血液”。而就在同一天,基辅总统府的办公室里,泽连斯基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微信里弹出28个西方国家的外交消息,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你签的反腐法案,我们不能接受。”
这批炸药值140万美金,不算多,但每一斤都戳破了美国的制裁网 。HMX不是普通炸药,是做炮弹主装药的关键材料——俄罗斯每发152毫米炮弹里,都得有HMX才能炸得够狠。美国去年就把HMX列进了对俄禁运清单,警告全球银行:“谁敢帮俄罗斯转这笔钱,就封谁的账号。”可印度这家公司就是敢卖,不仅卖了,还顺利运到了Promsintez工厂。
Promsintez不是普通工厂,是俄罗斯军工的“核心供应商”。去年4月,乌克兰无人机特意炸过这儿,因为它生产的炸药直接供给俄军前线。现在,仓库里的印度炸药一卸下来,工厂的生产线就能重新转起来——俄罗斯的炮弹库存,终于能补上了 。
印度官方说“这是民用用途”,可谁都明白,在战争机器里,“民用”和“军用”就隔了一层纸。更让西方尴尬的是,印度不是唯一的漏洞——土耳其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三批硝化棉(做炮弹发射药的原料)借道伊斯坦布尔运到俄罗斯,西方同样禁运,可就是没拦住。
泽连斯基的麻烦,比俄罗斯的炸药更急。7月22日,他签了个新法案,规定总检察长可以直接撤换反腐检察官。消息一出来,基辅大街上立刻涌来了一万多人,举着“我们要真正的反腐”的牌子,有人对着总统府喊:“你是不是忘了,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更麻烦的是西方的反应。28个西方国家,集体对泽连斯基的决策说不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接打电话过来,说“这个法案背离了欧盟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的声明里,用了“关切”这个少见的词;连平时支持乌的波兰,都发了函件说“我们不能接受”。
泽连斯基连夜撤回了法案,还找了英国律师团帮忙修改,可信任的裂缝已经补不上了 。西方援乌的钱开始紧了——兰德公司最新推演显示,如果乌军9月前不能组织有效反攻,美国国内的援乌预算会直接腰斩。钱一少,武器、情报、培训全得缩水,前线士兵的炮弹都得省着用。
谈判桌前的冷场,比战场上的炮声更让人难受。7月23日,俄乌代表在土耳其碰了面,才谈了55分钟就结束了。俄方代表梅金斯基走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总统会面不在议程。”潜台词很明白:战场上没打服,见面没用 。
战场上的情况更糟。俄军的无人机像下雨一样往乌克兰扔 。6月,俄罗斯发射了5300多架自杀式无人机;7月前半个月,又扔了近4000架。这些无人机不是闹着玩的,是带着炸药往乌军阵地、补给线撞。乌克兰空军的飞行员说:“我们的防空导弹每天都在减少,有时候只能用高射机枪打,可机枪子弹也得省着用,不然撑不到晚上。”
前线士兵更惨。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的闭门会议录音泄露,他说:“有的旅一天只能发6发炮弹,一门炮一小时只能打一发。”而俄军那边,一天能砸几百发过来,战士们躲在战壕里,听着炮弹声像打雷一样,只能攥着枪杆发抖。
印度的炸药刚到,泽连斯基就被28国逼得撤回法案,普京等的就是这个 。西方的制裁没拦住俄罗斯的弹药,泽连斯基的决策没稳住西方的支持,战场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西方智库开始算账:如果乌军9月前不能反攻,美国援乌预算腰斩,武器、情报、培训全得缩水。而俄罗斯呢,用本币结算、第三方转运,照样把炸药搬回家,炮弹生产线重新转起来,无人机越扔越多。
7月的莫斯科,普京站在克里姆林宫的窗户前,看着远处的红场,可能会笑:“我等的转折,终于来了。”制裁不是万能的,当西方的支持开始动摇,当俄罗斯的弹药库重新填满,这场战争的天平,正在悄悄往俄罗斯那边偏。
印度的炸药箱,装的是俄罗斯的希望;28国的外交函,写的是泽连斯基的无奈。普京等了两年,终于等到了这个转折——制裁没拦住俄罗斯,西方没稳住泽连斯基,战场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
下一次,当俄军的炮弹再一次砸向乌克兰阵地,当泽连斯基再一次收到西方的函件,当普京再一次坐在办公室里看战报,可能会说:“这场战争,该结束了。”
(注:文中数据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兰德公司、乌克兰国防部等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