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日本国籍的人激增200,东京房还没卖,就想回上海抢饭碗?
东京飞往上海的航班,最近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你仔细看,那些拿着深红色日本护照的,好多都是咱们华人的面孔。有人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叫“永住权放弃申请书”;还有人的手机屏幕上,亮着的是国内招聘软件的界面。
我看到一个数据,说日本那76万华人里头,光是近半年跑回国的人数,就猛增了200%。
这事儿吧,我第一感觉不是震惊,而是觉得“靴子终于落地了”。
曾经挤破头要出去,现在挤破头想回来。这叫什么?这就叫时代变了,风水轮流转。
想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在咱们眼里,那就是“黄金国度”,遍地是机会。那时候出去的人,在国内亲戚朋友面前,腰杆子都挺得特别直。
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经济的发动机,早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而咱们这边,当年那个被他们甩在身后的穷小子,一转眼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对比,太刺眼了。
我一个朋友在东京新宿开了个小小的华人求职中介,他给我讲了个事儿。前两天,一个37岁的华人哥们,看着招聘单直摇头。
什么岗位?IT岗,听着挺体面。薪水多少?税前3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一万六。
听着还行?别急。扣掉七七八八的年金、保险,到手就剩28万。这28万里头,光是房租,就得先砍掉12万。
你算算这笔账,剩下的钱在东京过日子,那得掰着指头花。
经济压力,这是第一座压死骆驼的大山。东京23区,一套普通公寓平均要价7800万日元,差不多360万人民币。一个普通上班族,不吃不喝,得攒上28年。
这日子怎么过?
日常开销也让人喘不过气。水电费一年涨了15%,吃的东西也贵了4%。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前阵子看的新闻,新西兰和英国的日子也不好过,生活成本涨得老百姓嗷嗷叫,一年跑了13万人。看来这全球通胀,谁也躲不过。
不过话又说回来,光是钱的事儿,咬咬牙也就忍了。更让人憋屈的,是那种看不见的墙。
在横滨的华人圈里,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电子厂,课长的位置空出来了,一个中国职员,业绩年年第一,结果呢?输给了一个刚来半年的日本新人。
给的理由,你猜是啥?“沟通存在文化差异”。
我呸!这叫什么?这就叫阳谋。明摆着告诉你,你再能干,也是外人。这层天花板,比钢筋水泥还硬,把多少有才华的华人死死地钉在了基层。
经济上卷不动,职场上没盼头,有时候,连老天爷都不给面子。
2024年能登半岛那场7.6级的大地震,有个在大阪住了15年的华人妈妈,蜷在摇晃的公寓里,眼睁睁看着吊灯掉下来,把女儿最心爱的小提琴给砸碎了。
她在朋友圈里就写了一句话:“在日本15年,躲过3场大地震,这次,是真扛不住了。”
你看,天灾这根稻草,成了压垮很多人信心的最后一击。大家伙儿开始琢磨,我留在这儿,到底图个啥?风险和收益,还划算吗?
与此同时,国内是什么景象?
就拿半导体行业来说,中国的功率半导体市场,去年规模直接干到了5000个亿。那些在日本企业里干了十几二十年的华人工程师,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回来能干啥?那简直是降维打击,香饽饽一个。
还有个事儿得提一下,生活质量。这个最实在。
一个在东京干了十五年的工程师,他给我算了笔账。他在东京供着一套三十平米的小公寓,每个月的房贷,换算成人民币,好几万。
他说,这笔钱,要是在上海,我能租个敞亮的大三居,还能带个好学区。
城市面貌就更不用说了。高铁四通八达,买根葱都能手机支付,晚上街边的烧烤摊,那股子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是日本便利店里冷冰冰的便当永远给不了的。
这种变化,连孩子都感受得到。
神户中华学校的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春季班,有七成的学生家长在打听怎么把孩子转回国内读书。
校董都忍不住感慨:“孩子在日本,动不动就被人叫‘中国佬’,受尽歧视。可一回国,嘿,立马成了会说三国语言的‘国际人才’!”
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巨大反转,比任何经济利益都更能打动人心。这背后,水深着呢。
可回来,就真的一帆风顺了吗?嗨,这事儿说起来就复杂了。
这些日籍华人,面临一个最尴尬的问题:里外不是人。
在日本,他们是法律上的国民,却是文化上的“外人”。回到中国,他们是血缘上的同胞,却又成了口音、习惯都格格不入的“外宾”。
邻居觉得他们客气得过分,透着一股疏远;亲戚朋友觉得他们对国内的变化一无所知,聊不到一块儿去。
这种双重的边缘感,让很多回归的人,心里特别孤独。
第一代移民还好,心里总有个“落叶归根”的念想。最惨的是在日本出生长大的第二代。
他们日语说得比谁都溜,可打心底里融不进日本的主流圈子。父母嘴里的“故乡”中国,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陌生又遥远的名词,甚至有点恐惧。
这帮孩子,就跟悬在两个世界中间一样,成了“夹缝人”,哪边都不是家。
社会上的眼光,也挺复杂的。
当他们带着在日本攒下的积蓄和满心期望,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时,迎接他们的,除了亲人的拥抱,还有网上那些尖锐的评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标签,像根刺一样,扎在每个回归者的心上。
很多人都这么想:“国家穷的时候你们跑了,现在国家富了,你们又想回来分一杯羹,哪有那么好的事?”
你品,你细品,这话虽然有点糙,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想恢复中国国籍,那条路,比当年出去时难多了。
在北京的出入境大厅,拿着“恢复国籍申请表”的队伍,据说经常能排到电梯口。工作人员私下里说,每个月三百来个申请,九成五都是日籍华人,但最后能批下来的,不到15%。
难在哪?你要拿回中国的户口本,就得先放弃日本国籍。可那边手续没办完,这边万一又没批,你就成了没国籍的“国际难民”。这风险,谁敢轻易冒?
当然,国家也看到了这个情况。2025年,也出了一些便利措施,扩大了家庭团聚居留许可的范围。
但另一边,想通过日本公司外派“曲线救国”的路子,2024年政策又收紧了。现在要求你个人年缴税得在12万以上,还得是省级认定的科技人才。这门槛,一下就刷掉了一大批人。
说白了,这场跨越国境的大迁徙,没有绝对的赢家。
日本,眼睁睁看着6%的IT从业者流失,心疼得不行。中国呢,一线城市的房价因为这波“抢购潮”,还悄悄涨了3%。
而对于那些回归的华人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家乡的街道早就不是记忆里的样子了,小时候的玩伴,嘴里全是自己听不懂的网络热词。那种在新环境里,依然像个局外人的感觉,才是最磨人的。
有的人,选择了折中方案。把老婆孩子安顿在上海、杭州,自己保留日本身份,像候鸟一样,在两国之间来回飞,倒腾点生意,或者开个有日本特色的小咖啡馆。
但这种“脚踩两条船”的日子,得有厚实的家底撑着,普通工薪阶层,想都别想。
那道横在国籍之间的鸿沟,终将被每个深夜加班的灯光,被每一次视频通话里孩子的笑声,慢慢填平。
而在东京新宿的房产中介橱窗里,又一套华人留下的公寓,被挂上了“急售”的标牌。
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