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20—23题。(10分)
封建论(节选)
[唐]柳宗元
秦有天下,(甲)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乙)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民而无叛吏,民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民[注]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注]为避讳,本文中的“民”在原文中都写作“人”。
六代论(节选)
[魏]曹冏
秦观周之弊,将以为以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弃礼乐之教,任苛刻之政。(丙)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蕃卫。仁心不加于亲戚,惠泽不流于枝叶。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而始皇晏然。(丁)岂不悖£!
20.可填入《六代论(节选)》一文结尾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矣 B.哉 C.者 D.然
2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应放在上述材料中的()处。(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22.分析《封建论(节选)》划线句在论证中的作用。(3分)
23.关于秦“天下大坏”的原因,上述两文的观点有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
20.B(1分)。
21.D(3分)。
22.(3分)划线句指出当时反叛秦朝的是百姓而不是官吏(1分)。对反叛者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分辨(1分),更有益于证明秦亡的原因在于百姓怨愤(1分),而不是因为实施了郡邑制(1分)。
23.相同点:两文都认为原因之一是秦统治者没有施行仁义(在施政方面出了问题)。
不同点:①甲文认为实行郡邑制不是秦“天下大坏”的原因,而是未对百姓实行仁义,招来民怨;②乙文认为实行郡邑制而不分封天下是秦“天下大坏”的原因之一,即未对功臣、宗子等实行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