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中央戏剧学院的操场上,一个素颜、戴眼镜、身着黑色皮衣的年轻人弯腰捡起一顶被风吹落的学士帽,轻轻递还给同学。他没有保镖开道,也没有粉丝尖叫围堵——这一刻,他不是票房破两百亿的顶流演员,而是终于补上毕业典礼的中戏毕业生易烊千玺。
这场名为“青春不散场,久别再重逢”的补办典礼,本为2020届与2022届因疫情错失线下仪式的学生而设。易烊千玺作为2022届毕业生重返校园,亲历合影、拨穗、致辞全过程。他曾坦言,未能参加毕业典礼是大学最大遗憾。如今,他用一场迟到的仪式,完成对四载青春的郑重告别。
这并非一场简单的明星返校。当一个身处事业巅峰的00后演员,专程为一场没有流量加成的校园活动停下脚步,其背后折射的,是对教育尊严的朴素坚守。他入学时说“眼中除了繁华盛景,还应有世间冷暖”,毕业时说“毕业不是终点,是带着校园的纯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言行之间的闭环,正是教育最理想的模样——它不只传授技能,更塑造人格。
近年来,因疫情、支教、国家任务等原因错过毕业典礼的大学生,陆续被母校补办仪式。湖北一名支教女生返校后,母亲坐着轮椅为她拨穗;一位海外留学生独自回国,学校为她举行“一个人的毕业典礼”;还有学生因参加国庆阅兵缺席典礼,归来即获专属仪式。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传递出明确信号:教育的价值,从不只看起点与终点,更在于过程中的每一份认真都被看见。
易烊千玺的松弛状态,恰恰刺破了流量时代的虚假人设。他不需要靠红毯和热搜证明存在感,反而在素颜与口罩下,展现出一种无需修饰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专业训练的底气,也来自对自我身份的清醒认知——他首先是演员,更是受过完整艺术教育的学生。当娱乐圈充斥着“速成偶像”与“人设崩塌”,他的选择提醒我们:真正的榜样,不是完美无缺的幻象,而是敢于承认遗憾、并愿意为之补课的勇者。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一场补办的典礼,不是形式主义的回潮,而是对个体成长轨迹的尊重。它告诉年轻人:你的努力值得被见证,你的告别需要被祝福,你的青春不该被轻易抹去。当社会习惯用数据衡量价值,这样的仪式,恰恰是对功利主义最温柔的抵抗。
真正的圆满,从来不是无懈可击,而是敢于直面缺失,并亲手将其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