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6年至1928年,可以说是民国最乱的12年。
一方面,“人”很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军阀混战的12年,登场的“各路英雄”实在太多。
另一方面,“事”很乱。1916年前,主线是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1928年以后,主线是蒋介石掌权国民政府,以及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但中间这12年,发生了很多事,却没有单一清晰的主线。
当然,这12年里也发生了许多大事件,比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这些事件都能各自开启一条历史大主线,但并不是那12年的主线,当时的共产党还很弱小,国民党也还不成熟。
所以,“最乱12年”的主线只能是那条非单一且凌乱的:军阀混战
整理这乱战的12年是有必要的,因为,上述那些大事件,都离不开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比如,五四运动为什么会成功,而且没有被武力镇压?孙中山为什么会选择依靠苏俄,并促成国共合作?答案的背后,都有当时中国的实际掌权者:军阀,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国际列强。
民国军阀是怎么来的?
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到了末期,是最容易产生军阀的。原因无非是国力的下降导致中央集权制难以维系,不得不依赖封疆大吏抵御外敌或平息内乱,于是中央政府渐渐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的安禄山。
清末军阀的产生,源头是甲午战争失败后,由慈禧批准,李鸿章发起的“编练新军”,于是就“练”出了袁世凯这个大军阀。
而清末军阀的“乱”,源头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成功,是革命士兵们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取得的。而它的另一面,就是起义过程充满了意外,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所以清王朝虽然被推翻了,但并没有出现一个一统全国的新政府来取代它,而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达15个省份各自独立。
三大老军阀和四大新军阀
简言之,三大老军阀,来自于上面的第一个源头:袁世凯的新军;四大新军阀,来自于第二个源头:辛亥革命。
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西去后,能够争一争军政“遗产”的,是他手下的“北洋三杰”: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
王士珍是袁世凯的“谋士”而非“将军”,任过总理和总参谋长,所以最后分裂成两大军阀的是实权人物段祺瑞(皖系)和冯国璋(直系)。
段祺瑞、冯国璋
所谓的皖系和直系,指的是二人的籍贯:安徽人段祺瑞与河北人冯国璋(当时河北属于直隶),而非他们的势力范围。比如段祺瑞在北京掌权的时候,冯国璋的大本营在江苏。至于他们的势力范围划分,就不多讲了,既复杂又多变,总之,不要错把皖系和直系当成势力范围代名词就行了。
第三个“老军阀”,是势力范围比较明确的东北王:张作霖,他的大本营在奉天(今沈阳),所以称为奉系。
张作霖也是袁世凯一手扶植起来的大军阀,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袁大总统扶植张作霖的目的是为了“雪耻”。这个“耻”,就是袁世凯在日本人逼迫下签订的《民四条约》,我们更多地称之为《二十一条》。之所以说“有意思”,是因为张作霖并没有帮袁世凯雪耻,还一直和日本人眉来眼去,东三省也最终丢失在他儿子张学良手里。
四个“新军阀”,有三个直接来自于辛亥革命。
第一个是阎锡山的“晋绥系”,“绥”指绥远省,包括了今天河北、内蒙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取消了这个省。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而在10月29日,新军标统(团长)阎锡山,就干掉了上级领导,成为了山西都督,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直至1949年。
第二个是蔡锷的“滇系”,只比阎锡山晚一天,新军协统(旅长)蔡锷,在同盟会成员唐继尧的帮助下,光复云南,成了新都督。
阎锡山、蔡锷
第三个是“桂系”,广西于11月7日独立,都督是陆荣廷,史称“旧桂系”。而“新桂系”,是1924年掌权的李宗仁、白崇禧。
第四个是冯玉祥的“西北系”,来源相对复杂一点。阎锡山在山西独立的同一天,北京附近爆发了“滦州兵谏”,这是压垮清政府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冯玉祥就在兵变队伍中,是一名营长。他也因此而被革了职,后来几经辗转,冯玉祥投到了陆建章的门下,并成为了陆的内侄女婿。陆建章属于直系,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直系获胜,第二年,冯玉祥成为了陕西都督,西北军由此起步。
冯玉祥
李宗仁
白崇禧
辛亥革命后,涌现出了很多新军阀,之所以挑出这四个,是因为他们在1928年后,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最大。
1930年发生的中原大战,便是蒋介石对阵新桂系、晋绥系和西北系。
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著名人物。白崇禧是解放战争时华中剿总的总司令,著名的黄维兵团就隶属于他。李宗仁在民国大厦将倾之际,于1949年1月就任代总统。
晋绥系里也出了个剿总司令,就是华北的傅作义。
西北系在抗日战争中出现了很多著名人物:西安事变的“第二男主角”杨虎城;七七事变的“中方男主角”29军军长宋哲元;抗战期间牺牲的国民党最高级别将领张自忠。
电影《百团大战》
以张自忠(邓超扮演)的牺牲拉开序幕
滇系在蔡锷和唐继尧之后的“云南王”是龙云,红军长征就经过了他的地盘。抗战期间,西南成为了大后方,“滇缅公路”、“西南联大”、“陈纳德飞虎队”等著名事件都离不开滇系的支持。
四大新军阀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开始整理最乱12年的主角:皖系、直系和奉系。
从时间线上来讲,这三大军阀正好先后统治了中国四年:1916-1920年皖系,1920-1924年直系,1924-1928年奉系。
第一章:皖系(1916-1920)甘心当“绿叶”的段祺瑞
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的,是原来的副总统黎元洪。
《觉醒年代》里,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在1916年末至1917年的那个冬天,签署聘任书的,就是黎大总统。
既然黎元洪是大总统,那为什么说这是段祺瑞皖系当道的四年呢?
这是因为段祺瑞有政治觉悟,也有政治手段。
所谓政治觉悟,是因为按法律就应该副总统接任大总统,段祺瑞硬上的话就变成了逆势而为。黎元洪虽然是出自武昌起义的“水陆两栖”军事人才,但军权早已被袁世凯夺光,所以对于段祺瑞来说,这个大总统不足为惧。
所谓政治手段,是指段祺瑞顺势把袁世凯的总统制(此举引发了孙中山护法运动)改回到了民国初年的内阁制,然后由黎元洪任命他成为了内阁总理。这不仅抓住了军政实权,还博得了其他革命党人的好感和支持。
没有军政实权的黎大总统,只好把精力投入到了另一个还算有前途的领域:高等教育。于是他支持了北大的改革,还捐助成立了南开大学。
“府院之争”下的“对德宣战”
看似“醉心教育”,但出身行伍的黎元洪也是有脾气的人,特别是在团结了冯国璋之后。冯国璋是北洋系统当时的二号人物,江苏督军,还被选为了中华民国副总统(没去北京就职),“后台老板”是美国和英国。
于是,腰杆硬了的黎元洪,和段祺瑞杠了起来,史称“府院之争”,就是“总统府”和“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的重头戏,是“对德宣战”,背后的核心,是“山东问题”,这里得好好理理,因为对全面理解“五四运动”,以及解答“战力垃圾的张勋辫子军为何能复辟成功”等问题,都很有帮助。
1897年,德国利用“巨野教案”,强行侵略青岛。第二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山东沦为德国租借地,租期99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陆续参战,一时都无暇顾及他们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于是日本趁虚而入,出兵山东,对德宣战。
1915年,山东的日德战事以日本获胜而结束。然后日军就不走了,不仅不走,还要强迫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这就是《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之一。
袁世凯抗争了四个月,最终于1915年5月签订了《民四条约》,承认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
袁世凯死后,日本人在中国找的新“代理人”,便是段祺瑞。
段祺瑞上台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反转的阶段,同盟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中的意大利突然倒戈,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于是段祺瑞想趁机加入一战,站队协约国,以捞取国际政治资本。
日本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担心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山东权益。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法等协约国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所以希望中国能够参战,并投入劳工,以解放他们自己的劳动力。
日本当然要给这些协约国大佬们面子,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已经秘密和英、法、俄等协约国达成协议,通过利益交换,获得了他们对“山东问题”的支持。
有了“列强支持”和《二十一条》这个双保险,日本还不放心,于是又弄出了“西原借款”,借给了段祺瑞政府一大笔钱,但在签协议的时候,把“山东问题”再强调了一遍。
代表段祺瑞签这个协议的,是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便是曹汝霖的宅子,而那个被痛打了一顿的,就是章宗祥。很多人会以为青年学生痛恨这三个人是因为《二十一条》,其实更直接的原因是“西原借款”。
电视剧《觉醒年代》
总之,日本有了“三保险”,自然也就开始支持段祺瑞加入一战。
但黎元洪大总统却反对了,同时反对的还有他的“盟友”冯国璋,因为,直系的后台老板美国人反对。为什么反对呢?因为美国人也看重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不想让日本人在山东得逞。
于是,“府院之争”进入了白热化,黎元洪甚至免去了段祺瑞的内阁总理一职。但段祺瑞一走,黎大总统心里也发慌,因为他手里没兵。所以,黎元洪想到了他的另一位盟友张勋。
电视剧《觉醒年代》
这就是五千辫子军顺利复辟的原因,他们不是打进北京城的,而是被黎元洪“请”进去的,只不过,张勋晃点了黎大总统。
简单来说,就是美日之争,导致直皖之争,又导致府院之争,然后被张勋抓到一个空隙,复辟成功。
张勋复辟后,黎元洪又不得不求助于段祺瑞。段祺瑞一出兵,复辟闹剧瞬间被终结,而黎元洪也因此下了野。
1917年7月,段祺瑞重新掌权,并对德宣战。后面的故事,就是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
孙中山有了“枪杆子”
关于府院之争,还有一条重要的支线:孙中山成立了广州军政府。
孙中山是反对对德宣战的,理由比较单纯:按照宪法的规定,对外宣战的决策权在于总统。所以黎元洪反对,孙中山也反对。
但孙中山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因此而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这笔钱来自德国,理由更单纯:你反对对德宣战,我就支持你。
此时的孙中山,也已经领悟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所以他把这笔钱投入到了扩充军力中。获益最大的是当时广州的警卫军,司令是后来背叛了孙中山的陈炯明,正是因为这笔钱,陈炯明发展起了粤军。
另外,孙中山还给了海军总长程璧光一笔军费,于是,其麾下的海军第一舰队便为孙中山所用了。小杜以前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陈炯明叛乱的时候,孙中山可以跑到永丰舰上避难?海军这个高级兵种,孙中山是什么时候练成的呢?原来,不是练成的,而是雇佣。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于是,有了海军,有了嫡系部队的孙中山,又团结了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于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
说回北方政府。黎元洪下野后,接替他的是冯国璋,任代总统,总理仍是段祺瑞。
段冯掌权后不久,南方的孙中山怒了,为什么呢?因为张勋复辟时解散了国会,但段冯上台后却一直没有恢复。于是,广州军政府决定:北伐!
战争的过程不详说了,结果就是南方战败。说一下对未来有影响的几件事。
第一,北方军获胜的主要力量,是第一路军,军长是直系二号人物曹锟,但在湖南一战成名的是吴佩孚。战后,段祺瑞存了私心,没有论功行赏地把湖南督军的位子给吴佩孚,而是给了皖系的张敬尧,于是加深了直皖之间的矛盾。
插一句,张敬尧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青年毛泽东参与领导过“驱逐张敬尧运动”,《觉醒年代》等很多电视剧里都有这个剧情。
电视剧《觉醒年代》
第二,在和南方打仗的过程中,段祺瑞和冯国璋一直有矛盾,前者主张武力统一中国,后者主张和平谈判。就在1918年6月南北将要停战之际,北方政府内部出了件大事:皖系二号人物徐树铮,把直系的陆建章给杀了。还记得吗?陆建章的内侄女婿是冯玉祥。
第三,签停战协议的双方中没有段祺瑞和孙中山,而是北方的直系和南方的桂系、滇系。
孙中山去哪了呢?他已经在5月份,被陆荣廷和唐继尧“驱逐”出了广州,回到了上海(家在上海)。
一个月后,孙中山在上海远程指挥陈炯明发兵福建(皖系地盘),打了半年,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孙中山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经此一役,粤军中冒出了好几个军事人才,比如许崇智、邓铿、朱执信,以及,蒋介石。
与总统无缘的段祺瑞
此时的北方政府,总统变成了徐世昌。发生了啥呢?
冯国璋的代总统任期已满,按流程要重新选举大总统。为什么段祺瑞没选上呢?
段祺瑞就是怕自己选不上,所以在小弟徐树铮的组织下,弄出了个“安福俱乐部”,简单来说就是个渗透到国会的贿选组织。但段祺瑞“用力过猛”,引起了全国各派势力的抵制,不得不退出了选举。
无奈之下,段祺瑞只得再物色一位“傀儡总统”,最后看中的是北洋元老徐世昌。这就是中华民国的第二任正式大总统(黎元洪是第二任,但不是选出来的),《觉醒年代》中,在五四期间收拾“烂摊子”的就是徐大总统。
那么,真正拥有实权的段祺瑞,为什么不通过武力镇压,来帮一帮徐世昌呢?答案还是直皖矛盾,以及背后的美日矛盾,美国人和直系,都乐得看到国内高涨的反日情绪,所以,直系公开支持和声援学生运动,段祺瑞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五四运动后的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干了件大事:将他的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了中国国民党。这里要注意,之前宋教仁的那个“国民党”,没有“中国”两个字。
12月,冯国璋病逝,直系交到了曹锟和吴佩孚的手里。
电影《建党伟业》中的冯国璋
扮演者是他的曾孙冯巩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开战当然是有原因的,但没必要赘述具体事件了,总之直皖矛盾一直在,冯国璋一死,北洋“老伙计”的情分也就没了。
这场战争打了10天不到,皖系就彻底战败。原因一,吴佩孚太厉害;原因二,皖系部队久疏战阵。还记得前面的南北对战吗?怀有私心的段祺瑞一直让直系顶在前面,反而锻炼了吴佩孚的部队,所以,什么事情都是要“还”的。
段祺瑞战败后被迫辞职,而且放下了一切,包括军权,所以直系也没有对他赶尽杀绝。徐树铮逃到了日本。皖系从此分崩离析。
第二章:直系(1920-1924)孙中山与军阀的一次合作
直系赢了,但马上又引发了直奉之间的矛盾,原因是“分赃不均”。
直奉为什么存在分赃的问题呢?因为,皖系的倒台,名义上是直奉联盟完成的。
直皖战争爆发前,总统徐世昌曾邀请张作霖进京,以调停双方的矛盾。没想到,皖系的二当家(二愣子)徐树铮,因为和张作霖有矛盾,竟派人行刺张作霖。好在张作霖也是混过江湖的,最终顺利脱身。就这样,皖系亲手促成了直奉联盟。
那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呢?因为,奉系的部队,是在直皖战争结束的前一天才到达战场的,张作霖有“窃取胜利果实”之嫌。
正常逻辑上来讲,直系的贡献更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应该享受更多的胜利成果。但实际的情况就很复杂了,即有张作霖的野心在里面,又有背后的美日博弈。总之,直奉的矛盾就此产生,标志性事件,是内阁总理梁士诒(亲日亲奉)被吴佩孚赶下了台。
论实力,直系还是要强于奉系,于是,张作霖联合了另外两派势力,组成了“三角联盟”。一派是残存的皖系,还有一派是孙中山。
孙中山为什么会参与到军阀纷争呢?原因还是因为“护法”,皖系倒台后,那个“安福国会”也被解散,但新掌权的直系却迟迟没有重建国会,于是,孙中山又打算北伐护法了。
现在的时间是1922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孙中山也已开始联俄联共。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李大钊与孙中山
上次提到孙中山,还是五四运动之前,他被陆荣廷和唐继尧逐出了广州军政府,然后在闽南建立了根据地。我们在《觉醒年代》里会看到,五四前的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里,有南方军政府的代表,但那已经和孙中山没关系了,而是代表了桂系和滇系的势力。
1920年8月,也就是直皖战争结束后不久,孙中山从福建发兵,打回了广州。此时的广州,桂系已经把滇系赶走,而孙中山便利用这个“敌人内部矛盾”,又赶走了桂系。
这就是“第一次粤桂战争”,蒋介石在此战中顶替负伤的许崇智,出任第二军代理军长,表现突出。另外,李宗仁、白崇禧也由此崭露头角,正是因为这批桂系新势力的顽强作战,才避免了桂系被全歼。
孙中山在11月重回广州,但他和陈炯明的矛盾也开始产生。简单来说,孙中山至死不渝的理想,从来都是“统一全国、走向共和”,而陈炯明要效仿美国搞“联省自治”,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想当土皇帝。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并通电全国,宣布北京那个是伪政府。当然,当时并没有多少地方势力承认这个政府,所以历史上称其为“非常政府”,这就是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头衔的由来。
1986年电影《非常大总统》
6月,为了彻底击垮桂系,站稳广州,孙中山发起了“第二次粤桂战争”。仅一个多月,桂系战败,陆荣廷被赶出了广西。李宗仁、白崇禧投降,但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只接受广州政府和孙中山的直接领导。孙中山同意了,于是,新桂系的力量被保留了下来。
这是孙中山投身革命近30年来,军力最强,地盘最稳的时期,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他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持这个大摊子。为此,孙中山曾打过广东盐税的主意,但盐税这个东西早就被清政府抵押给了西方列强,用于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所以孙中山此举引起了列强们的强烈抗议。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自然不可能再支援孙中山。而国际新势力苏俄,虽然在1921年7月帮助中国成立了共产党,但新政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苏俄也需要在中国寻找一个现实可用的合作伙伴。就这样,在参加完中共一大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于12月会见了孙中山,由此开启了苏联与孙中山的合作。这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党一大的历史背景。
你搞你的联盟,我拆你的墙角
1922年3月,“三角联盟”之一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但陈炯明拒绝出任总司令。这里面既有他和孙中山政治理想不同的影响,也有直系为了破坏联盟而拉拢陈炯明的原因。
于是,孙中山只能带着一部分粤军,誓师启程。这一部分粤军是许崇智的第二军,和邓铿的第一军第一师。这个第一师,就是后来如雷贯耳的“铁军”第四军的前身,未来的新中国副主席李济深、新四军军长叶挺、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国民党大员张发奎、薛岳、蔡廷锴等,都出自这个第一师。
但这个北伐刚出发就遇到了大问题,坐镇后方负责后勤的邓铿,被刺杀了。随后,陈炯明又把驻扎在广西的部队撤回了广东。要知道,孙中山的北伐军是从广西桂林开拔的,陈炯明一撤,北伐军的后方就彻底空虚了。孙中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一撤,也让桂系因此死灰复燃,才有了后来的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
孙中山被“卡”在了半路上,而北边的直奉大战,已经在4月份打响。打了5天,12万奉系部队死伤3万,被俘4万,完败于直系。原因嘛,其一还是因为吴佩孚太厉害,其二,从土匪武装发展起来的奉军,战斗力不行。
别号“秀才将军”的吴佩孚
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物
此战成就了吴佩孚,也成就了冯玉祥。两年前的直皖大战后,冯玉祥入主陕西,这次直奉大战,他又拿下了河南,西北军日渐壮大。
失败后的张作霖,开始痛定思痛,逐渐收回了那些“土匪老兄弟”们手中的兵权,交给了军校科班出身的年轻一辈,以求打造一支正规化的新奉军。其中的标志性人物,就是老张的儿子张学良,以及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老师郭松龄。
张作霖在苦练内功的时候,南北两个政府在1922年6月各发生了一件大事。
北方政府,徐世昌大总统下台了,赋闲5年的黎元洪再次出山。为什么呢?因为曹锟想自己当总统,但徐世昌是正式选举出来的,未来竞选的时候不好对付,所以直系劝退了徐世昌,又让黎元洪出来过度。到了1923年10月10日,曹锟终于通过贿选,当上了中华民国正式的第三任大总统。
南方政府发生的大事,便是“六一六”陈炯明炮击孙中山总统府事件。这事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说了。
到了1923年1月,陈炯明被孙中山击败,撤到了老家惠州。后面的故事,便是孙中山以俄为师、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乱上加乱:倒戈将军冯玉祥登场
我们回到直奉之争。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开打了。这场战争的看点有如下三个:
第一,在“序曲”江浙战争中,直系的又一位名将孙传芳浮出水面。他一举攻下了福建和浙江两省,成为了两省督军,从此开启了称霸东南的序幕。后来更是建立了浙闽苏皖鄂五省联军,成为了蒋介石北伐的主要对手。
插一句,鲁迅在1924年10月写了一篇文章,第一句是“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事,孙传芳亲见了,就在他攻下浙江,入主杭州城的时候。
第二,直奉主力部队各20万人,在山海关展开大战。这场战争打了50多天,不仅空前惨烈,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海陆空各兵种齐全的战役。
第三,冯玉祥留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政变。就在直奉两军战事胶着的时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率部杀回北京,监禁了大总统曹锟,还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北京政变
清王朝覆灭的时候,袁世凯还是比较“念旧情”的,把溥仪母子留在了紫禁城,并许诺了每年400万两的高额生活费。冯玉祥此举彻底断了清王朝最后一丝念向,张勋复辟这种事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那冯玉祥为什么会倒戈呢?因为,他和孙中山有密约。看来,孙中山也在战斗中“成长”了,两年前你直系挖我墙角,陈炯明叛乱了,现在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也有人说策反冯玉祥的是张作霖,或许,兼而有之吧。
这是冯玉祥继滦州兵谏后的又一次著名倒戈,有人统计过,他一共倒戈过8次,所以有了“倒戈将军”和“千面将军”的别称。不过,在那个乱世,冯玉祥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和阎锡山都是北方军阀,周围强敌环伺,特别缺少“安全感”。冯玉祥的路子是主动在乱中求变,所以变成了“千面将军”;阎锡山的策略是死守地盘,然后被动跟风,得了个“墙头草”的名声。
总之,北京政变导致直系部队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玉帅”吴佩孚也无计可施,不得不逃到了海上。好在,包括孙传芳在内的直系东南势力,收留了吴佩孚,他在湖北站稳了脚跟,以图东山再起。
直系就这样败了,但败得并不像4年前的皖系那样彻底,浙闽苏皖鄂五省的势力依然很强大。只不过,北京的“主人”不再是直系,一个历史阶段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