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十大股东全是散户?这事儿得细琢磨
最近刷财经论坛,看到条挺扎眼的消息——寒武纪最新披露的前十大股东名单里,清一色是个人投资者和ETF连接基金。换句话说,现在持有这只股票的主力,不是机构大资金,反倒是咱们普通小散凑起来的。这事儿乍一听新鲜,细想可没那么简单。
先给不太关注股市的朋友补个背景:ETF连接基金说白了,就是咱们买基金,基金再去买对应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而ETF又得按比例配置指数里的成分股。所以买这类基金的人,本质上也是在间接持有寒武纪这类指数成分股。那问题来了,为啥大资金没进场,反倒是散户和这类“间接持股”的基金成了主力?
翻了翻寒武纪2024年半年度报告,前十大流通股东里,除了两家私募基金(持仓比例都不到1%),剩下八席全是个人投资者,再加上通过某中证科技指数ETF连接基金间接持有的股份,散户阵营的持股比例能占到前十大股东的70%以上。这数据不是我瞎编的,上交所官网和公司公告都能查到。
有人说,散户多说明市场热度高,是好兆头。可咱老股民都懂,股票这事儿就像菜市场买菜——要是摊位前全是散户抢着买,要么是菜价被炒高了,要么是大户还没进场捡便宜。寒武纪这几年股价波动大,2023年因为芯片概念被爆炒过一波,后来又因为业绩不及预期跌回去不少。现在前十大股东里没见到社保、险资或者知名公私募的身影,多少有点耐人寻味。
举个例子,去年某新能源赛道股也是类似情况,前十大股东全是散户和ETF连接基金,结果公司一发布业绩预减公告,股价三天跌了20%,跑都跑不及。为啥?散户手里没那么多筹码,一有风吹草动,卖的人比买的人多,很容易踩踏。寒武纪现在的情况,其实和那只有点像——看似热闹,可一旦市场情绪转向,散户集中的持股结构反而可能放大波动。
再往深了说,机构为啥不买?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寒武纪还在投入期,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100%,短期难见稳定盈利;二是芯片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太激烈,机构对长期前景还有分歧。这种情况下,大资金更愿意等等看,反倒是散户容易被“国产替代”“AI芯片”这些概念吸引,冲进去接盘。
当然,我不是说散户就不能买寒武纪。股市本来就是风险和机会并存,有人愿意赌未来,有人愿意等业绩,各人有各人的判断。但有一点得清楚:当一只股票的主要持有人是散户时,它的走势往往更容易受情绪影响,而不是基本面。就像咱们小区门口的小餐馆,要是每天吃饭的全是附近居民,生意可能稳定;可要是全靠游客,哪天游客少了,立刻就冷清。
说到底,投资这事儿还是得看清楚背后的资金结构。你以为跟着“热点”买就是聪明,可要是连谁在真正持有这只股票都不清楚,那风险可能就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寒武纪的股东名单是个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这只股票的现状,更是整个市场散户持股的一个缩影——咱们普通投资者要想在股市里站稳,光靠热情可不够,多看看数据,多想想逻辑,比啥都强。
就像老股民常说的:“热闹的地方别凑太近,人挤人的时候,最容易踩脚。”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上交所官网、寒武纪2024年半年度报告、Wind金融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