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荒漠上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为之震动。那一刻,我们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也点燃了一代人的科技梦想。
很少有人想到,这声“东方巨响”不仅响在戈壁滩上,也悄然落进了书页之间。
几年后,一本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说风靡全国。孩子们争相传阅,被书中那个用原子能驱动气垫船、靠核能种出人造大米的“未来市”深深吸引。他们不知道,这艘驶向未来的船,其实就从1964年的那片荒漠启航。
原子弹成功之前,原子能是神秘的、危险的,是战争片里的毁灭符号。可当中国自己造出了“争气弹”,它忽然变得亲切起来——原来这股力量,也能用来发电、种粮、送人上天。
叶永烈写《小灵通》时,笔下的每一项“黑科技”都透着一股子底气:喷气飘行车、机器人铁蛋、太空克隆站……这些幻想的背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我们也能做到。
这哪是科幻?分明是一代人对未来的集体告白。
那些隐姓埋名奔赴戈壁的科学家,用算盘打出的不仅是核数据,更是一条通往明天的路。他们没留下名字,却把希望种进了孩子的梦里。小虎子想当“创造家”,就像当年邓稼先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只为让中国挺直腰杆。
科技从来不只是实验室里的事。它一旦落地,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千家万户的想象。
今天回看,那朵蘑菇云最动人的回响,不是威慑力,而是它让普通人开始相信:未来,真的可以被我们亲手创造。
如果你也曾在童年读过《小灵通》,不妨翻出那本泛黄的书,陪孩子一起看看。告诉他们,有些梦,是一代人用青春换来的。而守护这份相信,就是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