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你的位置:88彩 > 88彩介绍 >

摩根大通的1.5万亿投资计划能否拯救美国制造业?

发布日期:2025-10-24 07:14:03|点击次数:125

10 月 13 日摩根大通抛出的 1.5 万亿美元十年计划,暴露了美国经济安全战略的深层焦虑。这笔巨资瞄准的不仅是产业链修复,更是试图破解 “资本逐利”与“产业深耕”的根本矛盾。 而这,恰恰是美国产业空心化多年未解决的核心症结。

首先要认清一个现实:美国并非缺资本,而是缺少能让资本扎根产业的生态。2023 年美国制造业投资已达 7433.5 亿美元,较 2010 年翻倍,但高端产业链的 “断点” 仍随处可见。

以半导体为例,美国占全球芯片设计份额 68%,却仅掌握 5% 的晶圆制造产能,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比例超 90%。摩根大通的计划特意将 “供应链与先进制造” 列为首要领域,甚至覆盖到微芯片封装用的环氧塑封料、制药业的关键中间体,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 的环节,曾在 2021 年导致美国汽车芯片短缺、2023 年流感疫苗产能不足。

但问题在于,这类基础材料的生产周期长、利润薄,与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本性天然冲突。2024 年美国制造业风投中,仅 12% 流向基础材料领域,远低于 AI 的 43%。

表面看,摩根大通的投资方向与美国政府《国家关键产业安全计划》高度契合,该计划 2024 年已为 30 个行业追加 890 亿美元补贴,但实际落地却困难重重。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2024 年报告显示,制造业补贴发放率仅 40%,原因是审批流程繁琐、企业需满足 17 项合规要求,部分新能源企业为拿补贴,被迫放弃与亚洲供应商的长期合作,转而选择成本高 30% 的本土厂商。

摩根大通虽计划组建 “产业顾问委员会”,吸纳前政府官员与技术专家,但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逻辑与产业升级的长期需求难以兼容。比如量子计算领域,美国政府设定 2030 年实现 “实用化突破”,而摩根大通的投资模型要求 5 年内看到营收增长,这也是 2024 年全球量子风投暴跌 40% 的核心原因。谷歌的 “悬铃木” 量子计算机虽然实现 了“量子优越性”,但至今未能解决纠错问题,更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

从全球视角看,这场 1.5 万亿美元的投资,更是暴露了美国产业升级的 “能力短板”。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达 34.7 美元,是墨西哥的 3 倍、越南的 5 倍,高成本导致回流企业多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却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美国政府要求 2026 年起本土组装车辆占比超 50%,但锂电池所需的锂、钴等原材料,美国本土产量仅能满足 15%,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

反观中国,央视财经报道显示,我国已建成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2024 年锂电池全球市占率达 65%,成本较美国低 28%。这种 “全链条优势” 正是美国缺失的。

摩根大通的计划虽覆盖 27 个细分赛道,但各领域间缺乏协同,比如 AI 需要的高性能芯片,美国依赖台积电代工,而芯片制造需要的光刻胶,又依赖日本信越化学,形成 “环环相扣的依赖链”。

值得警惕的是计划中的 “国防与航空航天” 领域的投资,隐含着 “军事化技术转化” 的风险。该领域涵盖无人机、高超音速弹药、卫星通信等装备,与美国国防部 2024 年 “技术威慑” 战略直接挂钩,摩根大通甚至计划为军工企业提供专项信贷,支持其扩大产能。

但历史经验表明,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的效率极低。美国国防部曾投入 200 亿美元研发的 “未来作战系统”,仅 3% 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民用领域,反而挤占了民用科技的资源。2024 年美国民用 AI 研发投入增速降至 12%,较 2021 年下滑 23 个百分点,正是这种资源倾斜的直接后果。

摩根大通的万亿美元投资计划,更像是一次 “用资本掩盖产业短板” 的尝试。美国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缺钱,而是缺乏能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机制,缺乏能够打通 “实验室-工厂-市场”的协同生态。

当资本试图用规模解决结构性问题时,往往会发现,钱能买到设备,却买不到产业工人的技能,买不到技术积累的时间,更买不到供应链的韧性。

未来十年,这场投资能否成功或许不在于投了多少,而在于能否真正改变美国产业的“资本驱动”逻辑。这,恐怕很难。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