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巴黎街头,数十万民众冒着寒风怒吼,逼退了他们的国王。这不是电影里的场面,而是真实发生在法国的动荡时刻。物价飞天,经济危机,刀子般割着每一个工人和农民的钱袋子。谁能想象,几个粮食歉收和铁路项目,竟能引爆一个国家的革命?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资本主义的激流和民族主义的咆哮中,法国是如何一步步被卷进了动荡的欧洲大潮?这些历史的涟漪,在遥远的中国又有怎样的共振?谜底,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一种说法:工业革命像一只巨兽,最先在英国醒来,然后开始吞噬整个欧洲。英国人说,看我的工厂、铁路、蒸汽机头一炮打响,资本主义就是未来。法国人却不服气:我们也能搞产业升级,也有自己的马铃薯和铁路。现实是冰冷的——法国工业步伐慢,主力还是小手工业和老农。更讽刺的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各国倾巢出动,合力防范法国这只“潜在老虎”。神圣同盟(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坚持传统君权,誓死不让法国再闹腾。大家都亮出了底牌,但局势却远没有定下来。难道法国真的会就此沉没?
英国主导下的工业革命率先起步,资本像洪水一样漫过欧洲大地。比利时成了第一个被水淹的小岛,迅速跟上,德国和法国也没落下。铁路一公里一公里地修,小工厂像蘑菇一样冒出来,但法国工业起步晚,老百姓那时靠农田吃饭为主。到了1845年,法国的噩梦开始了:马铃薯得了病,棉花又遇惨败,麦子被霜刮了个遍,三连击直接把农民打懵了!粮食价格暴涨,进城打工的工人和城市里的小老板苦不堪言。有的人在报纸上痛骂政府,有的人把愤怒直接带进了街头,巴黎上下都弥漫着“活不下去了”的声音。法国社会突然像一锅快烧干的铁锅一样开始冒烟。有人说,这些变革好像在老百姓的桌上端走了最后一块面包。不甘心的工人和资产阶级开始合力反抗,这对搭档终于在1848年掀翻了国王路易·菲利普。诗人拉马丁临危受命,成立临时政府,法国进入了历史的新剧本,共和国诞生了。你以为这样问题就都解决了?
革命初期,法国像刚出锅的面包,大家分了一口,兴奋劲很足。但没过多久,新政府发现自己只是一块软塌塌的半熟面团。资产阶级和共和国拥趸想守住民主进步,但老贵族和君主派还是不服气。工人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可工作还不太好找,工资也没涨几毛钱。农民当然也有怨言:他们对新政权信心不足,老想着“我种的麦子到底能不能卖个好价钱”。社会似乎暂时平静下来,可城市里工人却时不时聚众抗议,乡下农民也不时发出牢骚。资产阶级还担心底层闹事,资本家则防着工人罢工。法国这锅“民主粥”看起来煮开了,实际上底下还藏着炸药。
这时候,反对声音又冒出来:一些政治家骂新政府软弱无力,维持不了秩序;老百姓觉得自己被忽悠了,革命并没带来实惠;传统势力则准备卷土重来。大家嘴上说要搞改革,可心里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更有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一年不到,法国的物价依然飙涨,失业率一点没降反而更高,街头巷尾怨声载道。热闹之后,是更深的焦虑。
法国政坛突然杀出一匹黑马——路易·波拿巴。绕了一圈,巴黎选民被他的“人民有权力”口号和波拿巴家族的神秘光环迷得七荤八素。1848年总统选举,他以74%的高票胜出,直接把竞争对手拍在沙滩上。他不止喊民主,还主动“亲民”:跟小农工人打招呼,对老百姓许诺“好日子马上就来”。大家以为他是能带领大家冲出泥潭的领头羊,资本家、工人、小资产阶级都觉得自己终于有了靠山。
可历史不喜欢按套路出牌。1851年,路易·波拿巴突然翻脸,发动政变,把立法议会一锅端了。反对派被赶出政坛,还给自己加了一顶“皇帝帽”。你可别以为法国人被吓住了,他还专门搞了个全民投票,把权力合法化,变脸比翻书还快。新帝国登场,原来的共和制变成了专制帝制。大家都一脸懵圈,这算哪门子的“人民有权力”?矛盾一下子彻底爆发,亲民主派和保守派割得比年味还浓,街头巷尾一阵骚动,法国再次站上了欧洲政治的风口浪尖。
新帝国成立,表面上看一切都恢复了“秩序”。拿破仑三世搞铁路、修路,工业升级,城市出现新气象。工人也没闲着,多多少少加了些工资,假期变长了点。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表面的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涌动。法国的旧党派虽成了边缘角色,但还在蠢蠢欲动。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心里害怕,担心政府哪天又变脸。工商业者虽然暂时高兴,更多想着自己的利润。外交上,拿破仑三世主动出击,出手果断,在欧洲舞台上“秀”得风生水起。每一步都埋下了隐患,法国和其它大国的矛盾没解决反而更深。外部冲突、内部不满交织,帝国政府其实压力山大,好像一只走钢丝的猴子,随时可能掉下来。
这时候又冒出新障碍。欧洲民族运动越烧越旺,维也纳体系也逐渐失控。法国表面风光,实际上左边防着德国、右边压制资产阶级、下边还要稳住工人——堪比三头六臂。工人运动没停止,农业困境没缓解,城乡矛盾像石头一样压在帝国肩头。各方都相信自己的路才是对的,和解变得越来越遥远。法国政治像打麻将,谁都想自摸,却谁都摸不到好牌。内部不满、外部压力,第二帝国走到这一步,危机正在悄悄堆积。
说起来,全法国一通折腾,从革命到帝国,真有点像一出热闹的大戏,观众鼓掌,主角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你要问这些“改革”到底谁得了好处,不妨来点反讽。资产阶级一直念叨“自由、民主”,但一遇风头就投奔强权,真是嘴上民主,钱包专制。工人们盼望新生活,被革命忽悠一波,结果工资涨了一点点,还得接受行政铁拳。小农民抱着“人民有权力”盼头,最后还是被大资本家和皇帝左右拖着跑。拿破仑三世把专制帽子带得稳稳当当,政坛上的民主派纷纷“靠边站”,真是“人民有权力”变成“皇帝有一切”。
如果说拿破仑三世把欧洲新格局玩得明明白白,那也没什么好称道的。帝国的“稳”,其实是用铁腕和讨好各方拼出来的假象。旧有力量被边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家都在互相防备。法国折腾来折腾去,搞出了一个看似现代的帝国,其实老毛病一点没改,只是换了个新瓶装旧酒。外部压力还在,内部矛盾没解,看起来是风景线,实际上可能就是下一场剧烈变化的前奏。
你说法国这一路革命、帝制的折腾,是老百姓的胜利还是权力玩家的胜利?资产阶级喊着“民主”、工人喊着公平,最后还是皇帝坐稳了头把交椅。难道老百姓注定只能做群众演员,主角永远轮不到自己?还是说,像法国这样的国家,只有铁腕和大人物才能维持表面稳定?如果中国曾面对类似的国际压力和内部变革,我们又会怎么选?你觉得哪一方才是历史真正的赢家?欢迎在评论区来一场辩论,看看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