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房子装修太烧钱没人在意,说贷款造假立马全网沸腾”——这就是小川建国最新剧本的真实写照。
凌晨一点的纽约,大雪刚停,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比尔·普尔特跷着二郎腿直播连线,一句“我已经把材料又塞给了司法部”,激得弹幕刷屏。主播们还没搞清楚第二份刑事移交到底写了啥,热搜标题已经变成了“美联储高官又被抓包”。普通人的注意力就是这么便宜,一套房三个字就能勾魂。
先说干啥被盯。小川建国列的清单就三点:库克在政府道德申报里把自家三套房报得云里雾里;其中一套房子的贷款资料又掺了水分;再加上时间点刚好卡在她升任联储理事前后。简单翻译就是:文件填错数目、贷款文件也填错数目,两个错字叠一起,被对手抓住就是罪。
可只是表格上多几个零少几个零的事,怎么就轰动到晚上十一点的新闻还插播股票熔断警报?底层逻辑还是那一句:房子是美国人真正的温度计。股市亏一点不痛,房贷利率涨两百个基点可要命。去年初总统辩论,现场提问“你今年最担心什么?”前三排齐刷刷举起手喊“mortgage”。小川建国显然听见了。
看客以为故事到此为止,实则是连续剧第二季。第一季主角是鲍威尔,那时小川建国咬定“你们把联储总部装修得像迪拜土豪”,结果大家查查财报发现是国会给的基地维护预算,乌龙收场。第二季轮到库克,筹码换成了个人住房贷款,一下子把公共议题拉回卧榻之侧:你家月供七千,她家利息却低到偷笑,换谁不怒?
要怒就必须怒到位。于是小川建国祭出大招:把加息周期和房贷成本两张图并排放进三十秒视频。左边线陡升,代表基准利率从0一路蹿到5.5;右边线更陡,代表实际房贷利率破七。结尾一句话:“美联储说不急降息,先把你腰包掏空。”不到六小时播放量一千五百万,平台算法怕不是也被这怨气吓到。
另一股压力来自华尔街。别看交易员平时西装笔挺,真要触碰到他们印钞阀门,秒变草原上饿着肚子的鬣狗。小川建国当然明白,正面把刀架在鲍威尔脖子上救不了房贷利率,只会激起更多大佬抱团。所以只能曲线折腾,今天揪装修,明天逮房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撕外衣。要是哪天真把鲍威尔也撕开,估计能看到里头全是华尔街的名字。
你看这一步棋多聪明。用房子话题绑架利率话题,再绑架印钞权话题,最后顺带让围观群众误以为“只要我支持小川建国,美联储就能给我降月供”。政治魔术就是这么简单,道具不需要镁光灯,只要月供截图够清晰就够了。
再把镜头拉远三公里。2022年2月一条爆炸性新闻打断了所有弹窗,俄乌那头不知道谁又点着炮仗。真正的结果是美国通胀像嗑药直线往上冲,联储在三月火速翻脸,零利率时代当场谢幕。之后一整年都在表演“加息狂飙秀”,每月都开记者会,鲍威尔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强调“我们得跟随数据”。每月点完鼠标,老百姓的钱包里都会少几张票子,这怨气自然全记在联储头上。
小川建国就是抓着这种怨念存起来的。跟他斗嘴的从来不缺学者专家,满腹模型图表,但屏幕前的普通人才懒得听你讲菲利普斯曲线,他们只认得每月银行寄来的那张白纸黑字的账单。小川建国恰好给了他们一个嘴替,一句“你看美联储的人自己房子都有猫腻”,就能把所有理性讨论关门。
推特上有人贴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库克家门外草坪,修剪得跟地毯似的;另一张是某位工程师的出租屋门口,地毯真发了霉。配文一句话:他们不肯降息,是为了给前院的玫瑰花买肥料。这帖子转发量一小时破三十万,你在评论区找不到任何关于货币政策的学术词汇,清一色骂人的口语,但效果堪比顶级经济学家开一百场讲座。
说到这里必须多一句:要真翻开联邦法律条款,可能会发现库克那些表格错误在法庭里连水花都不起。可是大陆法条三厘米的纸片,挡不住六亿个钱包直觉的洪流。大家都背负七厘房贷的时候,谁会计较八厘和七厘是不是同一个错误?情绪才是硬通货。
而对小川建国来说,情绪到位,下一步就好办。司法部的移交只是卡座,真正主菜是听证会和公开传唤。彩排消息早早放出来,记者们已经订好华盛顿的酒店。到时候只要摄像机对准库克家门口,再来一通“纳税人的钱给她买便宜房贷”的旁白,热搜又能炖两天。到那会儿降息不降,对小川建国都不是输:不降,他继续骂;降了,他高声宣布“人民胜利”。一个毫无负面成本的买卖,换了谁都愿意签。
再回到屏幕前的我们。其实冲浪到凌晨三点的网友可能早就看穿了局势:加息不是库克一个人说了算,降息也不会因为她的麻烦就秒批。但情绪和真相没什么关系,网友要的是可以顺手转发的那一句狠话。就像炒股群里传消息,真假无所谓,只要先手不出局,锅就让后面的人接。
风雪后的纽约已经天亮,库克团队还没开记者会,新闻推送却早早置顶。有人替她觉得冤,有人说活该。键盘敲下第五万次“美联储有罪”时,加息按钮依旧没人去碰。贷款利息依旧悬在天上,每天睁眼就看见账单往上蹦一截。这才是真实的、不随热搜旋转的一部分。
故事的结局?压根没有对决,也不会立刻降息。只是小川建国用一栋房子把公众的怨气焊死在联储门口。假如哪天股市突然崩了,联储来个闪电降息,小川建国依旧会出视频得意地说“看,吵赢了吧”。他还真没说错,吵赢并不复杂,只要房子的月供条把所有人捆在同一根绳子上就行。
所以明天你刷手机看到“房贷”“坐牢”“高官”三连,别急着站队。先摸摸自家门钥匙,再估算下贷款余额,你就会发现其实都坐在同一张赌桌上——筹码叫利息,庄家叫美联储,发牌的人换了马甲依旧是那几个熟面孔。
轮到你了,你觉得降息真的能被一栋房子的糗事给敲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