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一翻开韩国的法律条文,就会发现那些密密麻麻的韩文字里,重要的专业词汇旁边总是会用括号注明汉字。
要是有机会越过三八线来到平壤,就会发现汉字几乎完全不见了,不管是教科书还是标语牌,都是用纯粹的朝鲜语写的。
一个让人震惊的矛盾出现了:在公共场合几乎看不到汉字的朝鲜,民众的汉字认知水平或许比在街头巷尾还在用汉字的韩国要高得多。
一位朝鲜的高中毕业生被要求熟记2000个常用汉字,可令人咋舌的是,许多韩国的年轻人连自己名字的汉字都写不出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两个起源相同、关系密切的国家,在对待汉字这个共同文化财富上,为什么会走上这么两极分明、甚至还带点讽刺意味的不同道路呢?
汉字在朝鲜半岛作为官方文字已经流传了差不多两千年,从高句丽王陵的碑刻到李氏王朝向明朝皇帝呈上的奏折,汉字一直都是上层阶级的身份标志。
1446年,世宗大王虽然创造了为平民普及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可是对那些根深蒂固“事大主义”的士大夫们来说,放弃汉字就好比甘愿变成“蛮夷”一样,所以谚文一直只在民间非正式的场合里流传。
到了19世纪末,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大败,成为一个关键转折点,动摇了中华文化圈的核心位置。
接着,日本的殖民统治更是把汉字和“殖民压迫”的符号紧紧绑在了一起。于是,二战一结束,南北两边都不谋而合地把“去汉字化”作为口号,强调民族独立和文化的自主权。
不过,一开始,两边的力度就不一样,差距挺大的。
北边的朝鲜,在金日成的带领下,采取了最彻底、最坚决的办法。
1948年刚建国的时候,金日成就下令在所有公开场合都得彻底取消汉字,只能用朝鲜文字。
这次热火朝天的“国语纯化运动”,目标就是用朝鲜本土的词汇代替所有汉字词,有时候甚至到了民间书信里用汉字就会被批评说“思想不进步”的地步。
南边的韩国呢,反而显得有点动摇,态度也比较模糊。
李承晚政府虽然在1948年推出了《韩文专用法》,明确规定官方文件要用韩文,但却暗留了一个很关键的“后路”:“必要时可以用括号加上汉字。”
这一个小小的括号,其实给汉字在韩国的存在争取了一个空间。
到了1970年代,前任总统朴正熙开始加强“去汉字化”的措施,强制小学停止汉字课程,甚至把景福宫光化门等古迹上的汉字牌匾都换成了他自己写的韩文字样。
即使这样,汉字教育在高中和初中还是作为选修课程存在,报纸上的广告里那种“大特卖”之类的汉字也一点没少见。
韩国的“去汉字化”这事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场在民族主义、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之间反复较劲、拉锯的漫长战斗。
在朝鲜,公共场所的整洁程度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少数一些历史古迹外,无论是标识还是宣传,一般都不用汉字,几乎看不到。
可是在这片看似完全摒弃汉字的土地上,汉字教育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保留,而且还是强制要求的。
这令人咋舌的转变出现在1968年那会儿。
经历了差不多20年的“去汉字化”推广,金日成终于明白了全靠表音文字的麻烦事。朝鲜语里边大约有70%的词来自汉字,可要靠纯粹的表音文字,就会出现很多发音一样却意思不同的词,真是头疼。
举个例子,“원수”既可以指“元帅”,也能代表“怨仇”;“의사”除了是“医生”,还可能是“义士”。要是在特殊场合用词不当,容易闹出大笑话或者搞得一头雾水。
所以,金日成提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办法:“不用汉字,可是得学汉字。”
他的想法是,为了弄明白南朝鲜的出版物和历史资料,解决同音不同义词带来的困扰,汉字得当作一种知识来学。
“汉文”课程重新走进课堂,变成了中学到高中的必修内容。从小学起,朝鲜学生就开始学习像“山”、“水”、“人”等基础汉字,到高中毕业时,基本上得熟记大概2000个常用汉字。
对于学历史、法律啥的专业大学生,还得额外掌握大概1000个专用的汉字。
这样的独特教育方式,就像是在每个朝鲜人的脑海里装进了一本“隐形字典”。一看到朝鲜语的词,她们就能立马在脑海里找到对应的汉字源头,精准把握词义。
与朝鲜的“内部强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韩国一边公开使用汉字,可是民众的汉字水平却在快速下降。
朴正熙时期在小学取消汉字教学的政策,几十年后带来的影响变得非常明显。
到了1990年代,汉字课在初中和高中又变成了选修科目,想学不学都行,完全看个人喜欢不喜欢。
这直接引发了韩国年轻一辈出现所谓的“汉字盲”问题。
2000年代的一份调查发现,首尔的高中生中,能够正确写出“韩国”这两个字的人不到一半。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朝鲜王朝实录》等古籍之前,得先去补汉字课。
这样的文化断层带来不少实际麻烦,最出名的就是因为同音异义词搞出的争执。比如韩语里的“防水”和“放水”,它们的韩文写法和发音几乎一模一样,搞得人要闹心。
在法律界,为了避免歧义,重要的合同和法律文件至今还是沿用在关键术语后面加汉字的习惯,不然一份合同要是某个词理解不一致,可能会引发数年的法律纠纷。
韩国人的身份证,也算是这类矛盾的典型代表。为了区分那些发音一样但写法不同的姓(比如“郑”与“丁”、 “柳”与“俞”)以及名字,身份证上用括号标出汉字名字,成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做法。
要是没有其他信息,在只需要一个名字的情况下,根本搞不清楚这是哪个人。
最近几年,这种文化上的撕裂感在韩国社会里引起了挺热烈的争议。
2010年,修复光化门牌匾的时候,大家对是保持最早的汉字牌匾还是用朴正熙时期的韩文牌匾产生了全国范围的激烈争论。
最终,文化财厅以“尊重文物历史风貌”为由,选择了恢复汉字牌匾。
不过,这样的争议还没散去。到2024年5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官又提出把牌匾换成韩文的想法,结果再次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很多韩国网友反而批评说:“不懂什么叫文化遗产吗?”
韩国人对汉字的看法挺复杂的,一边是出于民族自尊,总觉得要彻底告别汉字的影响;另一边则是因为实际生活的方便、文化传承的需要,还有经济上的实用性,汉字要是真的完全抛弃掉确实不太可能。
这场“拉锯”造成的局面就是,汉字在韩国变成了一种“弹性存在”——街头巷尾还能看到,法律文件里还能用得上,可真正能懂的,又逐渐变少了。
当然啦,不能光说韩国的策略就算失败,也不能说朝鲜的措施就算胜利。
虽然韩国的汉字识字率不算高,但他们那种比较包容的文化氛围和政策,搞得外国人愿意来韩国旅游、投资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国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里,从个贫瘠的小国变成了世界的主流发达国家之一。
对比起来,朝鲜的文化政策背后可是硬邦邦的指令和封闭的大环境,结果也让朝鲜的发展受到不少限制。
其实,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撤掉汉字都让他们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那就是民族的割裂感嘛。
汉字本就是朝鲜半岛的官方通用文字,撑起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一旦废掉汉字,两个国家各自推行不同的文字政策,结果导致原本同根同源的民族逐渐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