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盯着手机上的银行短信提醒,去年7月,他那35年工龄换来的3000元养老金,每月涨了96元。 今年夏天,新闻里说养老金又要调整了,可比例却从3%降到了2%。 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嘀咕着:“今年还能不能涨到90块啊? ”
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终于来了。 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全国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调2%,覆盖的是2024年12月31日前已经退休并正常领养老金的人。 这个调整从今年1月1日起算,但真正拿到钱,得等各地把方案落地。 文件里还特别点明了一件事:这次涨钱,要重点关照养老金本身比较低的退休人员。
2%这个数字,比去年整整低了1个百分点。 为什么往下调? 背后是综合考虑了物价变动和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 比如河北在去年就下调了工资水平,全国多地工资增长幅度很小甚至停滞。 养老金的调整始终要和这些因素挂钩,不能脱离实际。
调整办法还是老规矩: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加适当倾斜。 定额调整这块,同一个地方所有退休人员加的钱是一样的,体现公平;挂钩调整则看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缴费年头长、原来养老金高的,涨得就多些;倾斜调整照顾的是高龄老人(70岁以上)和艰苦边远地区的退休人员。
李大爷这样的企退人员,去年在辽宁每月涨了96元,今年会是多少? 算笔账就清楚了。 去年辽宁的方案里,定额部分每人加33元,挂钩部分分两块:每缴满一年工龄加1.6元,养老金水平按0.5%算。 李大爷工龄35年、养老金3000元,算下来工龄挂钩56元、养老金挂钩15元,合起来就是33+56+15=104元,和96元很接近。
但今年情况不同了。 定额调整大概率会降,业内预计可能缩到25-28元;工龄挂钩部分,单价可能从1.6元/年微调到1.4-1.5元/年;养老金挂钩比例更可能从0.5%降到0.3%-0.4%。 照这个算法,李大爷今年每月大概只能涨70-80元,比去年少了20多块。
不过政策这次有倾斜。 像李大爷这样养老金不足3000元的人,属于全国约40%的低收入退休群体,正是今年文件里强调要“重点照顾”的对象。 去年北京就试过一种“提低限高”的做法:养老金低于6813元的,每月多涨30元;高于这个数的,只涨15元。 这种模式今年很可能被更多省市借鉴,要是辽宁也跟进,李大爷说不定能多拿个5-15元。
全国层面,养老金的发放其实是有底气的。 2024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了7.5万亿元,支出了6.8万亿元,不但没穿底,还略有结余。 加上累计结余的7.1万亿元,以及全国社保基金超过2.6万亿元的战略储备,短期内发放风险很低。 中央还通过全国统筹调剂资金,2023年就拿出2716亿元支援困难省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等地方,中央财政还会额外补助。
现在各地正紧锣密鼓制定具体方案。 按往年经验,山东、辽宁这些动作快的省份,很可能在7月下旬率先公布。 补发工作其实已经启动,从7月17日开始,各地陆续把今年1月到调整当月之间的养老金差额补发到位。 退休人员很快就能在账上看到这笔钱了。
高龄退休人员王师傅今年82岁,工龄42年,去年每月养老金4800元。 高龄倾斜政策让他能多领一份钱:在养老金普调基础上,像他这样的高龄老人每月还能额外多20-60元。 算上高龄津贴,他今年总涨幅可能达到180元。 在西藏等艰苦地区,退休人员拿得更多,人均养老金已超5400元,比全国平均高出不少。
但政策落地时,也有现实问题浮现。 比如河北的赵女士就抱怨过:“都说向低收入倾斜,可具体怎么算的,从来没公开过。 ”这种透明度的缺失,让不少退休老人心里没底。 而像上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1490元,黑龙江部分县市只有115元,区域差距依然悬殊。
养老金的调整,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 对李大爷来说,每月多几十块钱,意味着菜篮子里能多几斤肉、几斤蛋;对更多像他一样的普通退休老人,这直接关系到每天的日子能不能过得宽裕一点。 2025年的这笔钱,正在陆续发到他们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