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百度推广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这种压力,但有时候静下来想想,数据这东西真的挺有意思的。它不像人那么情绪化,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你伺候好了它,它就会给你回报。
今天随便写点自己这些年摸爬滚打出来的心得,关于怎么用百度后台那些数据来搞到真客户,而不是瞎烧钱。纯属个人笔记,想到哪写到哪。
很多人一上来就盯着那几个大数,消耗啊,展现啊,点击啊。不是说不重要,但这些东西就像是你看见一座冰山露出来的尖尖,底下藏着的东西才是能不能撞上客户的关键。
我最早也这样,天天看消费超没超预算,点击多不多,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搞错了方向。你花钱买的是点击吗?不是啊,你买的是客户啊。
我现在每天早上打开后台第一件事,根本不是看账户总花了多少钱,而是先拉搜索词报告。这是我最最最重要的一个习惯,没有之一。
百度后台那个搜索词报告,简直就是一座金矿。你投放的关键词是你以为的,但用户真正搜什么,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见过太多账户,投的都是那种大词、行业词,看起来挺唬人,一拉搜索词报告,全是些毫不相关的词在烧钱。
你比如说,你卖“高端工业设备”的,结果点进来的人搜的是“设备维修”或者“二手设备”,这能有个屁的转化啊。
所以,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否词”,把那些不相干的、只点击不转化的词统统否掉。这一步做的越狠,钱就花的越值。
然后就是看搜索词报告里,哪些词是真正带来对话和留电话的。把这些词圈出来,重点照顾。怎么照顾?给它单独开个计划,单独写更匹配的创意,甚至单独做个着陆页。
对,就是开小灶。别怕麻烦,精准获客玩的就是这种精细活儿。大锅饭永远没有小灶香。你会发现,往往就是那么几个核心词,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线索。把资源倾斜给它们,ROI立马就好看多了。
再说说创意和落地页吧。数据会告诉你一切。别凭感觉说什么“我觉得这个创意好”。A/B测试拉出来跑一跑,数据说话。
哪个创意的点击率高,哪个创意带来的转化好,一目了然。落地页也是,别搞得太花哨,用户没耐心。他搜“某某型号多少钱”,你落地页第一屏就得告诉他这个型号多少钱、有什么优势、怎么联系你。
别让他找。百度统计里的热力图挺好用的,看看用户都在页面上点哪儿、看哪儿,哪些地方他们根本不理睬。然后就去优化,不断优化。这个过程就像是雕琢一件艺术品,永无止境,但乐在其中。
还有啊,别忽视那些“没用”的数据。比如,哪个时段转化率高?哪个地区咨询量大?哪个设备(PC还是手机)更容易成单?这些维度组合起来看,你会发现很多惊喜。
比如我发现我这个行业,周一下午和周五上午的电话特别多,那我就在这些时段把预算调高一点,出价大胆一点。其他时间,就保守一点,养养账户。这叫看人下菜碟,看时间下预算。
其实说到底,精准获客就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通过数据,把那些无效的、不相关的流量过滤掉;同时也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把资源加倍地投入到那些已经被验证有效的渠道、词和人群上。
这个过程挺枯燥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天天盯着,反复调。但当你看到你的点击量可能变少了,但对话量却上来了,成本还降了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的,比什么都爽。
哦对了,最后唠叨一句,别指望设置好了就一劳永逸。市场在变,用户在变,搜索习惯也在变。所以,数据分析不是一次性的活,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把它变成你的肌肉记忆,就成功一大半了。
好了,今天就瞎聊到这,都是自己的一些碎碎念。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或者有什么更好的招?欢迎评论区唠唠,互相学习嘛。觉得有点用的,不妨点个赞或者收藏一下,下次找不到咯。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