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事啊,大半夜的,手机亮得我眼睛疼。你说这热搜,点进去之前吧,就觉得也就那样,一进去,好家伙,又是一出大戏。
田朴珺纽约时装周走秀,嗯,听着就挺高大上,没毛病。
然后一看那描述,“气场全开,眼神犀利,身材完美,女王范”。行吧,这些词儿,一般人都能想象出来,明星走秀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但紧跟着一句“再看74岁王石依旧风采不减”,后面还带个“引发对比讨论”,哎哟喂,我这手里的水差点没拿稳,这波操作是真骚气。
这到底是想夸田朴珺呢,还是想Cue王石呢,还是想顺带把两个人一起炒作一下,我真有点看不懂了,或者说,看得太懂了,反而有点不想懂。
就好像你正看着一出好戏,突然有人在旁边大喊,看啊,那个配角她老公也挺精神的,你说这算怎么回事。
我不是说人家不能有热度,不能讨论,但每次都用这种方式,反复横跳,不累吗。
你看,这几年,只要有点风吹草动,田朴珺的名字后面,几乎都得跟着王石。
不管她是在干什么,演戏,写书,做节目,还是这次走秀,总会有人把他们俩放在一起。
这操作,说实话,都快成一种模式了,固定搭配,套餐服务。
你以为大家是真的好奇她走秀怎么样吗,好奇她事业发展如何吗,有时候,可能只是想看看她和王石绑定在一起,又能擦出什么新的火花。
2012年的时候,王石承认婚变,然后田朴珺的文章《我的男闺蜜你不知道的陈可辛》引发了一波不小的讨论。
那时候,大家还没从“红烧肉”的风波里完全走出来呢。
那篇文章出来,舆论一下子就炸了,围绕在她身上的争议就没停过。
有人觉得她独立自主,敢闯敢拼,有人则觉得她太善于利用这种关系。
反正,你得承认,那个阶段,她的曝光度和讨论度是顶级的。
这几年她也一直很努力,比如她出品的纪录片《谢谢你,纽约》,在行业里也算有模有样。
当时豆瓣评分也挺高,不少人觉得她真的在认真做内容,不是玩票。
她还出过书,上过各种访谈节目,也尝试过演戏,虽然水花大小不一,但至少她一直在折腾。
说实话,就这种折腾劲儿,大部分人也比不上。
她也不是那种安安静静享受豪门生活的太太,她一直想证明自己,想撕掉标签。
但问题是,撕了半天,这标签好像撕不掉,反而贴得更牢了。
这次时装周走秀,我看了几张图,怎么说呢,确实有那么点意思。
毕竟也是专业的秀场,人家的身材管理和造型肯定到位。
但是,这和王石74岁了还风采不减,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我寻思,她走她的秀,他过他的日子,两个人各自精彩,不挺好吗。
每次都要硬扯在一起,这不就是人为制造话题,把大家的注意力往特定方向引吗。
王石当年创办万科,从零开始,把一个地方性企业做到全国房地产龙头,那才是真刀真枪的本事。
1988年,万科改制,发行股票,是全国最早一批股份制企业。
1991年,万科A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批上市公司之一。
这些数据,现在年轻人可能不了解,但那时候,真的是开创性的。
他的企业家精神,他的登山爱好,他的探险经历,每一个都能拿出来单独说好久。
他那句“不行贿”的原则,当年也引发过不少讨论,后来甚至成为很多企业家的座右铭。
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光环,也是他能被大家记住的原因。
所以,把一个在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和一个正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女明星,硬生生拽到一起,用一个“对比”来做引子,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儿戏了。
就好像你说一个奥运冠军又拿了金牌,然后非要提一句他女朋友今天做了什么新发型,你说这像话吗。
这种刻意的关联,有时候非但不能达到1+1>2的效果,反而会让人生出一种“又来了”的疲惫感。
我知道,现在流量为王,什么都得蹭点热度,什么都得制造点冲突。
但这种消费式的绑定,终究会让人觉得缺乏新意,甚至有点反感。
它把原本可能各自独立,各自精彩的两个人,硬生生地捆绑在一起,消费着大家对他们关系的好奇心。
这就像一部连续剧,演了这么多年,每次都是同一个套路,观众也会审美疲劳的。
大家想看的是新鲜的东西,是真材实料的干货,而不是这种反复咀嚼,炒冷饭式的热点。
说白了,人都是有思想的,不是那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你把这些话题抛出来,大家嘴上可能在讨论,心里头也明镜似的。
所以,这波操作,我只能说,挺熟练的,也挺没劲的。
我倒是好奇,下一次热搜,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两个名字捆绑在一起呢。
我手机电量快没了,这大半夜的,就想问问,下次这种话题能不能来点新花样啊,总这么循环播放,真有点看腻了。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