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襄阳的大街小巷,我总觉得这座城市最近有点不一样了。路边新修的绿道多了,公交车也换成了新能源的,家门口的小学正在扩建,就连下班回家的路都顺畅不少。前几天听说,全市今年一口气上马了184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接近4000亿元,说实话,这数字大得让我有点晕,但身边的变化却是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
产业升级:工厂里的新机会
作为一个普通上班族,我最关心还是工作和收入。过去大家都说“内陆城市没啥发展”,可现在不一样了。东风纳米的新工厂开起来,不光生产新能源汽车,还把配套企业也带来了,比亚迪、骆驼集团这些名字,以前只在新闻里听过,现在就在咱们身边招人。有朋友已经进去了,说工资比以前高了一截,而且还稳定。这种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一起发展的做法,让更多老百姓找到了合适的岗位,也让我们对未来更有盼头。
我自己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发现充电桩越来越多,小区楼下就能充,不用再为找地方发愁。据公开资料显示,仅2024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量就涨了一倍多,这背后不仅是政策推动,更是产业链一步步扎根本地。我想,这才是真正把发展红利送到老百姓手里。
城市提档:生活便利度提升
住在东津新区的人最近挺自豪,因为那儿一天一个样。从中央公园到三中实验高中,再到刚开业的大医院,还有健身中心和各种便民设施,都让大家觉得生活变方便了不少。不少同事原来嫌那片“空城”,现在开始考虑搬过去买房子,因为孩子读书、老人看病都不用跑远路。
交通方面变化更明显,高铁站周围热闹起来,新开的高速互通口,让外地亲戚来玩方便很多。我爸妈常说,现在出门办事省时省力,再不是过去那种一趟车要倒好几次。今年年底等襄荆高铁正式通车后,从襄阳去荆门只要半小时,对我们这些经常两地跑的人来说简直太友好了。这些细节上的改善,其实就是一直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体现吧。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口号
平时逛汉江沿岸,总能看到新的湿地公园、小广场,还有环保宣传栏。其实像中医药创新中心、污水处理厂这样的项目,看着离咱们日常远,其实影响很大——雨水回收、中水循环利用,不仅让企业节约成本,也保护环境。有时候想想,如果每个工程都像这样提前考虑生态问题,那我们的家园才能真正宜居长久。据权威媒体报道,“绿色赋能”已成为当前各级规划的重要导向,比如2023年出台的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就特别强调生态底线思维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发〔2023〕15号文)。
民生温度:教育医疗和文化惠民同步推进
我女儿明年要上一年级,本来还担心学位紧张,现在附近又新建小学、新增学位,上学难题缓解不少;社区旁边还有人才公寓落成,一些年轻老师医生愿意留下来了。这几年大家普遍感觉医疗资源丰富许多,大医院设备先进,看病排队时间短,各类健康讲座也经常举办,对老人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好事。而古城墙修缮开放后,每逢周末吸引很多游客,也给附近居民增加了一份收入,有邻居就在景区卖小吃,日子越过越红火。“文化+旅游”这种模式,让历史遗迹焕发活力,我们既享受便利,又守住乡愁。
未来展望:“四轮驱动”助推幸福升级
仔细琢磨下来,这一系列大动作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楚——抓产业升级稳就业,提高城市品质增便利,下功夫改善民生强保障,同时守护绿水青山保长远。如果每一步落实到位,那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体现在咱们老百姓的一餐一饭、一举一动里头。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国发〔2022〕18号),类似“四轮驱动”的综合施策正成为全国推广方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地方借鉴这一经验,把群众满意度放在首位。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像襄阳这样让你切身体会到变化?面对这些看似宏大的工程,你觉得哪一点最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