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指责型人格是什么样的?
这让我想到了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女主是罗子君一名家庭主妇,男主是职场精英陈俊生;
名校毕业的罗子君最初也是一名职场精英,因为婚姻和家庭,她放弃了事业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陈俊生在旁人的眼里是“完美丈夫”,脾气好,事业好,对老婆和孩子都十分照顾;
然而随着两个人越来越不同步,罗子君与陈俊生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后来陈俊生不爱回家,每次回家之前都会在地下车库待上一两个小时才上楼,而罗子君则满心欢喜地计划着家庭的未来;
陈俊生的指责型特质也从此刻开始显现,出轨同事凌玲后,陈俊生恬不知耻地数落着罗子君的问题;
完全不承担自己的责任,企图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比如与罗子君争吵时会直接贬低罗子君:“你整天除了买包还会干什么,我和凌玲聊工作的事你能懂吗?”;
离婚时更是理所当然地向罗子君表示,他的婚姻太窒息了,他才走向这一步。
对于陈俊生来说,是罗子君的错让他们的婚姻走向了尽头,他指责罗子君花钱阔绰;
可是罗子君花的钱都用于家庭开销或者孩子开销,并非个人享乐。
陈俊生看不见自己在婚姻中逃避与沉默,还一味指责自己的痛苦都是罗子君导致的,这种逃避责任,无担当的性格正是指责型人格的核心特质。
而婚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并且他们常常因为自我合理化而占到便宜,指责型人格并非心理学中的一种人格类型;
这只是一种行为模式(拒绝自我反思,习惯将问题归咎于他人,通过贬低他人的方式维护自身尊严)的统称。
本质上来说这是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理论里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与投射(Projection);
所谓合理化指的是当现实与认知出现冲突时,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而选择扭曲现实以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而投射则是将自己不愿面对的痛苦强加于别人身上,比如陈俊生会将婚姻的破裂归咎于罗子君;
以此来逃避自身问题,投射与合理化其实是指责过程的两个环节,一般来说先有投射再有合理化。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占到便宜的关键,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认知逻辑,并且十分固执,总是习惯于挑剔他人的毛病。
而一般人遇到指责型人格往往又会陷入“自证陷阱”中,用事实与例子来反驳指责型人格的说辞,而你越是自证,他越有办法找到攻击你的方式。
指责型人格最擅长通过贬低他人的方式来使对方陷入自我否定中,进而通过使人愧疚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点既是他们能在人际交往中短暂获利的方式,也是怎么处理和他们关系的核心;
如果不想让他们占到便宜,“不自证”就是最佳方式,其次还要时刻保持自身主体性。
不过指责也需要分两种情况处理,当面对他人无端指责时,即他口中的你与平时的你相差甚大;
那么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从他的逃避中看出他的羞耻恐惧以及他的逃避,这本质上是他对事实的歪曲;
而非客观事实,他对你的无端指责也是刻意为之。
当然如果他对你的指责有理有据,并且也不存在过度夸大,那么他可能只是在宣泄自己在关系中的不满,并希望以此来赢得你的理解。
那么你就应该客观地衡量这段关系的矛盾点,从他的指责中找到优化关系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他只是一味指责,而从不说出自己的过错,那么这种沟通方式也应该及时制止。
健康的婚姻关系里,不会长期存在"单向过错方",而指责型人格伴侣最擅长的;
正是把双向问题扭曲成对方的"人格问题与缺陷",完全忽视自身问题,有着过度自我中心主义。
总而言之,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任何亲密关系里双方都应该明确自身的边界感;
完成独属于自己的课题分离(Project dissociation),不过度干涉他人课题;
也不强制改变他人行为模式,成年人的世界筛选>改造,遇到指责型人格最好的方式是远离,无法远离时的最好方式就是无视。
当他发现你面对他的指责不为所动,自己一拳打到棉花上时,他的愤怒与指责也只是一场“闹剧”。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