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网上可热闹了,一段视频拍下印度人在深圳地铁车厢里用手抓饭吃,引来一堆人围观讨论。 视频里那两个印度人捧着饭盒,手指头搅和着糊状的咖喱,车厢里飘着那股味儿,旁边乘客直皱眉头。 有人立马联想咱们自己人在地铁喝口酸奶都被工作人员拦下,怎么换成外国人就没人管了? 这事儿不光扯出饮食文化差异,更戳中了公共规矩到底能不能公平执行的痛点。
印度人吃饭习惯用手抓,这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方式,什么食材都爱捣成泥糊状。 在印度本地,这再正常不过,可换个地方就得看场合了。 就像咱们去别人家做客,总得顺着主人的规矩来,不能想干嘛就干嘛。 地铁是公共空间,里头明明白白贴着“禁止饮食”的告示,除了婴儿喝奶能通融,其他人都该遵守。 可视频里那两位倒好,直接开饭,巡查员路过居然只是摇摇头就走了,没出声制止。 这画面被网友拍到发上网,一下子炸了锅。
有人吐槽说:“咱们自己人吃个韭菜包子都被嫌味道大,怎么咖喱味反而能忍了? ”还有网友调侃:“印度人没当场打保安就算客气了,别哪天蹲在垃圾桶上方便起来。 ”这些话听着夸张,可里头藏着大家对公平执法的焦虑。 为什么老外就能被“包容”? 难道外籍身份成了护身符?
记者跑去问深圳地铁,客服头一回回应时,照着规定念了一遍“禁止在付费区和车内饮食”,说会登记反馈。 这种官腔谁听了不窝火? 没想到隔天又换了个工作人员回电,解释得更细了点:安全员看到他们上车时没在吃,后来才掏出手抓饭,所以没当场逮着。 对方拍胸脯保证“绝对一视同仁”,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只要逮到吃东西都会管。
这话说得漂亮,可现实总打脸。 为什么每次都是网友先发现、先曝光,管理部门才后知后觉? 难道巡查员的眼睛长在后脑勺上? 其实大伙儿不是针对哪个国家的人,而是盼着规矩能硬气点儿。 公共场合的秩序就像排队,谁插队都得被请出去,不然队伍就乱套了。
咱们国家欢迎八方来客,但包容不等于纵容。 外国朋友来中国,体验美食、感受文化都没问题,可地铁里吃饭真不合适。 别说手抓饭了,就算啃个苹果也得看地方。 有些习惯得改,比如印度人习惯用手抓饭,这在自己家没问题,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就得收敛点。 毕竟车厢不是餐厅,味儿大了影响别人,饭粒掉地上还招蟑螂。
网友的讨论越来越较真,有人说:“深圳要再不严格点,将来真成‘小印度’了! ”这话虽带情绪,可点出一个理儿——管理不能看人下菜碟。 咱们老百姓最反感双重标准,自己孩子犯错要罚,别人孩子犯错就装没看见? 那不成笑话了。
地铁是城市的门面,规矩执行不到位,伤的是大家的信任。 这次事件给管理部门提了个醒:摄像头再多,不如巡查员多走两步、多问一句。 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别等网友举着手机拍才行动,主动点、果断点,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说到底,公共秩序是大家的共同利益,谁都不能搞特殊。 外国人在中国没有特权,这是铁打的道理。 管理人员的腰杆挺直了,老百姓的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