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对女性身材的要求,总有一种岛国特有的细腻气息。那种娇小玲珑的模样,从动画到街头穿搭,到处都散发着“可爱为先”的氛围。
一旦女生个子超过160厘米,常常会被贴上“高挑但有点脱离生活”的标签。特别是在婚恋市场,这个数字似乎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挡住了不少人的前进路。
一说到日本女性的身高偏好跟婚姻有关,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那会儿。那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会儿社会风气比较重男轻女,女性地位低,婚姻市场就像是一场交易。据研究显示,在1965年之前出生的日本女性中,身高每上涨1%,她们的结婚几率就会减少0.56%。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挺简单的——男性平均身高也就差不多170厘米左右,他们更偏好那些能“靠在怀里”的类型。
身高高的女生在当时被认为“不搭调”,甚至有人说会影响后代的身高。父母再加上媒人一商量,结果就被直接pass掉了。到了明治时代以后,日本的营养条件改善,整体身高上升不少,不过审美观却没跟上这个节奏。
女生一旦超过160厘米,就被归到“怪女”那一类,婚介所里的资料一填上身高,匹配成功的几率就直线下降。这可不是夸张,早年的调查显示,高个子女性的婚姻延期率,比普通女生多出了15%。
这不仅仅是个数字,背后还藏着深层的文化禁锢:儒家遗留的思想一直强调女性要柔顺、娇小,身材小巧被认为是顺从的标志,而身高高大,反倒容易被视作对男权的挑战或威胁。
随着时代的发展,1965年以后出生的那一代人,情况确实轻松了不少。
另一项研究提到,这些女星的身高对结婚率没有明显的关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女性受到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也多了,婚姻已不再是她们唯一的依靠。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西方的审美观念逐渐渗透进来,高挑的身材成了时尚圈的热门卖点。比如模特行业中,身高170厘米以上的女孩特别吃香,收入也相对稳定,甚至在寻找伴侣时底气十足。
婚介市场也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据APP和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身高高、身材好的女性在匹配成功率方面还挺不错,甚至比普通水平还要高一些。
营养的改善也起了挺大的作用呗,现在日本女生的平均身高到了158厘米,超过160厘米的姑娘比例涨到了25%,不再是少数啦。在推动职场平等的努力下,女性的经济自主性增强,婚姻渐渐变成一种“可选项”而不是“必需品”了,高个子女生在挑选对象上也更有话语权。
说实在的,偏见这玩意儿,就像老树根一样,表面一砍,底下还缠着你。在社交平台上,身高高又长的女人们不停地吐槽这事,真是让人觉得头疼。
在X平台上,关于高个子女生的声音偶尔会冒出来,有人直言她们“找男朋友挺难”,因为男生怕“抬头仰视”会掉面儿。不是所有男生都这样,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可爱”那套审美,动漫里的女主设定一般是158厘米,现实中个子高一些的女生,就会被拿来调侃为“像男人”。
在婚配论坛里,身高165厘米以上的女生发帖求助挺常见的,很多还吐槽匹配的对象很少,原因也直截了当地说:“男方的心里想:老婆得比我矮10厘米才行。”
日本那“以小为美”可不是天生的哟,战后经济腾飞,资源紧缺,娇小的身材省布料、省食物,逐渐变成一种文化上的美德。媒体也跟着炒热,偶像大多在150到160厘米这个区间,新垣结衣168厘米都得低调报身高,怕抢了别人的风头似的。
在教育里,似乎也没少灌输:女生得柔弱点,男生得高大些。要是套在婚姻市场上,可就变了味儿。
归根到底,这种悲哀其实不是因为身高,而是社会那副“眼镜”没调好度数。
长得高挺的日本姑娘,之前吃了不少亏啦,现在机会算是平等一些了,但那种“矮点才可爱”的观念,还在暗地里悄悄影响着她们。
以后嘛,随着一带一代身高都在长,160厘米变成新常态,这些偏见啊,自然也会逐渐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