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你的位置:88彩 > 88彩介绍 >

李隆基:前半生李世民,后半生隋炀帝,他咋混的?

发布日期:2025-08-31 08:11:47|点击次数:57

李隆基:前半生李世民,后半生隋炀帝,他咋混的?

翻开唐朝那本厚厚的家谱,李隆基这名字,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拧巴劲儿。你说他英明神武吧,他亲手把大唐推上了“开元盛世”的巅峰;可你要说他昏聩无能,也是他,眼睁睁看着锦绣江山在“安史之乱”里烧成一片白地。

一个人身上,怎么能同时装着两个皇帝的影子?这事儿,得从他打小的时候说起。

他那童年,说句不好听的,连寻常百姓家的孩子都不如。生在洛阳,是正儿八经的龙子龙孙,可头顶上罩着的是武则天的天。他爹李旦,自个儿的皇帝位子都坐不稳,更别提护着老婆孩子了。

七岁那年,他娘窦氏就没了,死得不明不白。从那天起,宫里头那空气都是凉的,吸到肺里都带冰碴子。小李隆基就学会了一件事:看人脸色,夹着尾巴做人。他得像个小兽一样,竖起耳朵听着周围所有的风吹草动,生怕哪个不留神,自个儿就成了下一个消失的人。

可人就是这样,压得越狠,反弹得越厉害。骨子里那点李唐皇室的不甘心,就像是埋在土里的种子,总有一天要破土而出。他一边学着宫里的规矩,一边又偷偷学着市井的圆滑,脑子转得飞快。谁要是觉得这孩子怯懦,那可就看走眼了,他心里头的小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熬到成年,他再也不是那个缩在角落里的小透明了。长安城里的风向,他门儿清。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跟那些五大三粗的禁军羽林卫,居然能混成一片,称兄道弟。那个年代,刀把子比什么血缘亲情都管用。

他懂这个道理,所以他把宝全押在了这帮糙汉子身上。一来二去,禁军里头谁不认他这个“三郎”?这帮人就认一个理儿:谁有种,谁够义气,就跟谁干。李隆基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机会这东西,说来就来。他那个权势熏天的姑姑太平公主,以为能像她娘武则天一样拿捏朝政,结果碰上了李隆基这块硬石头。公元713年,说干就干。李隆基带着亲信,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就把太平公主的党羽给收拾了。

几天之后,太平公主在家里被赐死。那场政变,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长安城鸦雀无声,大家这才明白,这位二十八岁的新皇,不是个善茬,他手里的剑,是真敢见血的。

坐稳了江山,李隆基那股子被压抑了二十多年的劲儿,一下子全爆发出来了。他启用姚崇、宋璟当宰相,这俩人也是狠角色,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前朝堂上九个宰相跟菜市场似的吵个没完,现在好了,中书令说了算,效率极高。

他还派宇文融去清查全国的土地和户口。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儿,但效果是立竿见影。没几年,国家的户口本上就多出了几百万“黑户”,税收哗哗地往上涨。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赋税也轻了,那段日子,史书上叫“开元之治”,真不是吹的。

不光内政搞得好,打仗也一点不含糊。东北的契丹、辽西的奚族,收拾得服服帖帖。西边的吐蕃,号称高原雄鹰,跟唐军干了十八仗,愣是一场没赢。北边的突厥,更是被打得找不着北。那二十多年,大唐的威名,又一次响彻了整个亚洲,“天可汗”的称号,仿佛又回到了李世民的时代。

他还特别懂生活情趣,自己组建了个皇家艺术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梨园”。他亲自教伶人排练,谱曲作词,对音乐的痴迷,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个既能治国平天下,又懂风花雪月的皇帝,搁谁谁不佩服?

可惜啊,人最怕的就是“安逸”两个字。到了五十来岁,李隆基好像突然就累了,不想干了。早朝能不去就不去,政事能推就推。这时候,一个叫李林甫的人钻了进来。

这家伙是个人精,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上意,说出来的话比蜜还甜,可背地里下刀子比谁都狠。“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李隆基偏偏就吃这一套,把朝政大事几乎都交给了他。

朝堂的风气,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坏的。正直的大臣一个个被排挤走,上来的全都是些阿谀奉承之辈。后来又来了个杨国忠,仗着是杨贵妃的哥哥,更是无法无天。他直接把土地兼并的口子给放开了,有钱有势的人家疯狂买地,富的流油,穷的卖身。

开元年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均田制,就这么被毁了。无数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了流民。国家的根基,就这么一点点被蛀空了。

更要命的是,李隆基为了省心,把边疆的军权、财权、人事权,一股脑儿全下放给了节度使。这下可好,地方上的节度使个个都成了土皇帝,手里有兵有钱,朝廷根本管不了。皇帝自己,反倒成了个被架空的孤家寡人。

他亲手给安禄山这样的人,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康庄大道。安禄山一个人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大唐最精锐的边防军。这哥们儿在李隆基面前装傻充愣,扮猪吃老虎,把个老皇帝哄得团团转。

公元755年,这头被李隆基亲手喂肥的猛虎,终于露出了獠牙。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消息传到长安,李隆基估计脑子都是懵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在他面前跳胡旋舞的胖儿子,怎么就反了呢?

潼关天险,名将哥舒翰守着,结果也被杨国忠瞎指挥给葬送了。叛军直逼长安,老皇帝彻底慌了神,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兄妹,仓皇西逃。

走到马嵬驿,忍无可忍的禁军哗变了。带头的是大将陈玄礼,他们乱刀砍死了杨国忠,然后包围了驿站,逼着李隆基处死杨贵妃。那场景,估计是李隆基这辈子最狼狈、最无助的时刻。三尺白绫,送走了一代绝色,也送走了大唐的盛世繁华。

一路逃到成都,他才听说,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自己登基当了皇帝,遥尊他为“太上皇”。从那一刻起,他就从权力的顶峰,彻底摔了下来。

回到长安后,他被“圈养”在兴庆宫里,身边伺候的,只剩下两个老太监。这个曾经让四海臣服的帝王,晚景凄凉得让人唏嘘。七十八岁那年,他在孤寂中死去,不知道临终前,会不会想起自己那跌宕起伏,判若两人的一生。

说到底,李隆基这人复杂得很。你不能简单地用“明君”或者“昏君”来概括他。前半生,他励精图治,确实有李世民的风范,把大唐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码归一码,这份功绩,谁也抹杀不掉。

可后半生,他耽于享乐,任用奸佞,又亲手把这一切都给毁了。他犯的错误,几乎是致命的,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你说这找谁说理去?历史这东西,有时候真没道理可讲,就是一个人的选择,加上一连串的偶然,最终酿成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Powered by 88彩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